平讲平说2543期:走出自责感和自卑感,每一次被拒绝,其实也是另一次新的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43期#
人生路上总有风风雨雨,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坎坷和打击,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拒绝。无论是求合作、求功名、求职还是求爱,都有可能碰壁,即使是求关注、求安慰、求抱抱,都有可能被别人直接拒绝。在朋友圈里我就看到一个男同学发自己的状态,“这两天表白被拒绝了,感觉备受打击,不想吃饭、不想运动、不想上课,什么也不想干”。
这样的事情不光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名人的身上:比如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经向一个少女表白爱情,被对方拒绝以后他非常痛苦,不过这种痛苦后来转化成了精神能量,他写出了伟大的作品《浮士德》;另外哲学家尼采在感情道路上也曾经三次被拒绝,这些拒绝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灵伤痛,导致他一生都未婚,并且对婚姻和女性产生了某种偏见;在《水浒传》里大家也看到类似的例子,双枪将董平喜欢上太守的女儿,他在表白遭到拒绝之后,一怒之下就造反上了梁山,而且杀了太守全家。这种因拒绝而攻击对方、伤害对方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常有发生。
我记得有一年下大雪,我看到一个新闻,说烟台某高校的男生用50个小时的时间做了1314个雪人,向一个女生表白,这些雪人做得非常用心,形象各异,表情丰富。这个女生当时就被感动了,在感动之后她拒绝了男生。新闻报道写到这就停止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自己做的1000多个雪人,这个男生心里肯定特别不是滋味。
这几天研究生的面试正在进行,有的学校已经结束了,相信有些同学得到了被录取的好消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得到的结果是被拒了,那肯定这种被拒的滋味也非常不好受。研究发现一个人在被拒绝之后,他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伤害,在情绪上表现出明显的痛苦焦虑,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更有甚者去攻击对方、攻击他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拒绝一定会发生,那么当我们被拒绝以后,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呢?在这里推荐两种简单直接的小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变内部归因,为外部归因。有的人在被拒绝以后,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心里就觉得:我很差劲,我不行,我太失败了,我怎么那么多缺点?这样的过度关注自己,只能导致焦虑、痛苦甚至攻击。
所以在被拒绝以后,不光要从自身找原因,还要尝试着从外部找一些原因。比如说:大环境不允许,经济条件不匹配,双方家庭背景不一致;或者说尽管自己挺优秀的,但是双方完全不合适,对方已经有了比较合适的;或者说这次相遇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一个比较对的人,外部环境、外部条件根本就不允许,这事不能强求。
第二种方法就是变指责性判断,为解释性判断。在被拒绝之后,往往会产生惭愧自责,满脑子可能都是我不行,我太差了,我比不上别人。这样的时刻要关闭批评思维,启动解释思维。
据说当年马云创业的时候曾经被无数次拒绝,有一次他就业求职,现场来了21个候选人,20个都被选中了,只有他被拒了。但是马云的厉害之处就是每次被拒绝,他都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样的思路也值得我们学习。你被某个公司给拒了以后,你可以想象一下,并不是我太差劲,而是我的专业方向跟对方的需求不匹配;如果说你在某一个评选当中被某个委员会给拒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事也很好理解,隔行如隔山,人家不是搞你这个领域研究的,所以对你的成果不认可,另外人家找的那种类型正好不是你这种类型。爱因斯坦那么伟大,但他也曾长期被诺贝尔奖拒之门外;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但她依然被院士评选拒之门外。
看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姜子牙80多岁才迎来人生的机遇,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并不是他们不努力、不优秀,而是因为外部环境不匹配,机遇没有到位。在人生的路上来自他人的认可与点赞,这是可以追求的,但真的不能强求。
所以论语开篇就说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你、不认相反你既要理解自己,也要理解对方,要懂得接纳眼前的局面,并且以此为基础,该做的事情还要做好,不抛弃、不放弃,坚定信心,坚韧不拔,保持自信阳光,去争取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状态。可你,把你给拒绝了,你不能生气、不能恼火,更不能自暴自弃,暴跳如雷。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遭受拒绝,心里产生痛苦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归因方式,启动解释性思维,这样就可以摆脱阴影,走出痛苦,继续前进。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