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颛孙子张墓
东山路往萧县县城去,过了高铁站那个路口不远,一条小道东向。
过去说是往朔里矿的路,十分热闹。
接我过来的人姓孙,叫孙华;五十出头了,还是个精精瘦瘦的中年模样。
他其实姓颛孙,属颛孙子张的七十六代。上几辈简化姓为“孙”,到他孙子这一代,孙华了解了先祖颛孙子张的事情,就要恢复完整姓氏。上户口时可麻烦了,父亲姓孙,母亲和颛不相干,人家就不给上。把上几代姓颛孙的证据拿出来,把颛孙文化解说一通,总算如了愿。
此前在东篱结识的颛华,大约也是这种情况吧,复姓颛孙,他是颛孙子张的第七十七代。
做过我很熟悉的矿工医院的副院长,我竟与他不相熟多少有些意外。
七十的人了,退休后花了很多精力与心思复修位置在杜集区的颛孙子张墓,联络家族后人重修家谱,全国各地的奔走,最终力促墓园复建,家谱成册,家族祭祀也成为礼例。
有赞称他“尊祖敬贤,联宗睦亲,斡旋运筹,纵览轴心”,也是切实之论。
淮北子张世新文化研究会成立,颛华荣任首任会长。
小城历史文化厚重,但辉煌期的遗存大多湮灭。
我其实也是几年前到南山博物馆参加活动,才知道杜集竟有孔门十二贤哲之一颛孙子张的足迹。
博物馆相关内容把杜集的名人、孔子的重要门徒之一颛孙子张定性为“尚义精神”,感觉很有文史的高度。过去多描摹他为孔子守孝三年,是孔子选定的编撰《春秋》、《礼记》“两部传世经典的第一人,实则湮没了其思想的大写部分。
子张的言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今日读来,“士见危致命”那样的语录,依旧掷地有声。
传说的关联于朔里的东方朔,或是更久远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在梧桐村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文物与史料支撑的。
颛孙子张不同,他永远的确凿的留在了杜集,成为小城历史文化中令人瞩目的部分。
进朔里徐楼村不远,村道旁的一条侧路,由颛华兄领着,我与市委党校老教授丁怀轸、堂主老沈等,终于见到了颛孙子张墓。
墓园不大,青砖墙瓦檐围拱,却也显得庄重肃穆。
门口竖立了市保、省保的标牌。
我们都是孔门的儒生,十分恭敬的向这位得孔子亲授的先贤学兄行礼致敬。
内心也是很震撼的。
能与孔门的伟大先贤共同生息在一块土地上,也是我们的文化骄傲。
墓园由颛孙氏后人精心看顾、打扫。
令我们大为感慨的是,生活在山东济宁的颛孙子张的七十四代,结婚仪式前,特地带未婚妻来墓前告祭、跪拜,以表永结同好之心迹。
此举非常细致而具形的彰显了“忠信笃敬”的颛孙家训门风。
小城的文史大家丁怀轸教授说,颛孙子张是杜集的,也是淮北的,乃至于全国的。他的思想、精神特质,是中国人传统本质最精致一面的沉淀与展现。
我理解怀轸兄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小城的施政者与文化人,要重视颛孙子张在淮北的遗迹,发掘与弘扬子张文化助益于现代的部分,使之成为历史文化教育的活体;另一个则是对子张后人的期待:思想要本源于宗族的家训、家教、家学这些文化的基本元素,使颛孙宗族文化体现出浓烈的家国密切相关性。
颛孙子张墓侧有一片杨树林,随风哗哗作响。
我想着几千年前的这位文化先贤,想着怀轸兄的话,不觉意出了神。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