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经历“他人即地狱”的负面生活?
文丨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 主播丨涂山
你是否在工作中时常感到自己不够优秀?
是否非常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角色,并为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而忧愁?
又是否偶尔意识到某个与自己并无相干的社会个体在影响着自己,只要这个个体与自己共处在同一个环境当中,自己就会感到非常的不自在?
如果以上所举例子你曾有过,或正在感受,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他人即地狱”的负面生活。
何为“他人即地狱”的负面生活
“他人即地狱”源自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始终把自由当作人生的高层次追求,如何挣脱束缚重新冲向自由则是其理论的核心要点,而“他人即地狱”便是对个体自由的创新阐述。
“他人即地狱”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也都有自我欲望,因此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就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欲望和眼光的影响而变得不自由,甚至是痛苦,这就是“他人即地狱”。
通俗来说,这句话是在讲我们并非以极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界,而是时刻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
因此,每一个体都与他人造就相应的结界,他人的任何举动都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如果彼此之间的关系恶化,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萨特看来这种影响就等同于地狱,如果我们不能用行动去冲破这地狱的枷锁,那么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无尽的囚牢。
“他人即地狱”并非哲学界的理论空洞,而是对现实生活最为真实的写照。
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因为他人的存在而将自身比附,通过比较来让自己开心或者导致难过。且我们总是会认为自身处于舞台中央,而身边的朋友都是台下的观众,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必须不停的营造自己的人设,因为这些人设的设定,我们或受到赞扬,或受到冷眼。
再或者我们总是在环境中将自己去中心化,失掉自身的理性精神,成为别人意见的附庸,自己成为没有思想的空壳。
除了以上所言,将自己主动陷入地狱的事例数不胜数,无论在地狱中自己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唯一不变的便是我们始终处于不自由的枷锁当中,始终与自我内心和他人的争斗捆绑,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始终是负面的。
为何会身陷入其中
在对自我生活进行评估的时候,我们总是以生活表象来体会生活。
例如今天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情绪表征;
我今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的事例体验,我们惯用感受生活的手段就是从这些事务中体会情感,从没有深层次的感受生活;
比如是否自由,这就导致了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身陷入“他人即地狱”的负面生活,有的只是“我今天因为某些人非常不开心的”简单解释。
因此想要知道自己为何会陷入其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对照:
无法准确定位他人,他人便成为你的地狱
生活中我们总是存在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这种观念或许从他人口中得来,或许从长相中得来,总之这种观念是我们并非与他人交往之后得出来的自我结论。
因此你与他人的关系将首先建立在对他人可能错误的观念上,这便会成为影响你接下来对他人的看法或者行动,一个本性良好的伙伴或许在你心中已被幻化成为品行恶劣的人,这样的话你就将陷入地狱之苦中,时刻承受着这种错误定位带给你的负面感。
无法准确评估意见,意见便成为你的地狱
叔本华曾言:“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在生活中的确有我们自身能力的边界,求助他人是最为便捷的方法。
但他人的判断并非你自己的判断,他人不过是经验老道一些,并非真理的化身,而如果你将他人的判断当作依赖的稻草,当作指示自己行动的最高指令,则必将陷入对他人的依附中,丢掉自己的自由权。
无法准确认清自己,自己便成为你的地狱
迫于自身具有的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为社会原因、他人原因等。短期来看,这对我们是有利的,但长远来看,我们并没有解决掉最为根本的问题,即自身的问题。
这样便使我们无法认清自己在问题出现到解决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掩埋在自我防御机制下,最终的结果依然未能澄清自己真实的面容,而让自己成为囚困你的地狱。
如何摆脱以求生活平衡
当我们陷入“他人即地狱”的负面生活中,所带给我们的必定是无尽的痛苦与想要逃离的想法。
其中,最为可怕的是我们始终在“他人即地狱”的负面境遇中沉沦却浑然不知,唯一采取的办法就是不停的逃避,或者主动加入新的内容来规避掉他人影响。
但无论怎么,陷入其中的我们必定知道这些都是短暂有效的。因此,想要摆脱“他人即地狱”的负面感求得生活平衡,就一定要在深层次中寻找答案。
打破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在实践中体验他人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会受到各方面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从长相、装扮、他人口中获得关于个体的相关信息,以便形成自己的相处模式,但这往往存在着相应的偏差。
即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抱怨他人的行为举止,认为这个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你仔细再询问具体影响在哪里,他们便停在原地思考,许就都说不出答案,这种情况就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会时刻影响着自己,导致自己不停反刍而出现焦虑等负面影响。
因此,要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不要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他人,而是要在实践中体验他人,这样便会出现很多自己以为是负面的人却做出令人快乐的事情的现象,实践方法将会降低自己陷入负面生活的可能性。
培育自己理性精神,摆脱对他人精神指令的依赖感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同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而正是这种思考能力才让我们更加感到“人之为人”的人类共感。
因此,为避免自己成为他人意见的附庸,我们应培育自己的理性精神,对于外来的意见判断,我们要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思考体系,而不是完全服从。
当我们无尽的散发着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依据自己的思考行事时,我们将摆脱对他人精神指令的依赖感,而获得空前的自由,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填充自己的精神给养。让自己拥有能够独立思考的资本。
勇于澄清自身,不断更新对自己的认识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身边的人与事物不停改变,而唯一不变则是个人本身,我们自有的观念认知、行为模式等都时刻影响着自己。
叔本华曾用“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疯子”来形容唯我论者,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自己的头脑中永远都将世界纳入为其改变的轨道中,而永远不改变自身,致使自身永远成为束缚自己的最牢固的枷锁,将“主体我”演变为“客体我”束缚自身,而造成这困境的原因则在于自己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依附于旧式的自己获得所谓的安全感,殊不知已经失掉了自由。
因此要具备勇于澄清自身的底气,不断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认识的越为全面就相当于为自己松绑,为自己换取更加新颖的观看世界的眼睛,让自己越来越自由。
所以,如果你正在处于或即将处于“他人即地狱”的负面生活中,不如静心的回观自身,看是否自己存在着综上所述的各种负面视角,若发现就要及时的修正自身,以避免陷入令人痛苦的束缚生活,更好的获取令自己幸福的自由生活。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