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八章 上善治水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译文:
完美地理顺关系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且有自已的形态,处于人君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在行为上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思想善于保持变化,滋养善于不遗一物,行为善于保持呈现,公正善于理顺关系,处事善于曲直柔忍,行动善于随时消息。
只因为水不竞争一物为已身之形,所以水的行为不会招致怨咎。
三、字义:
[正韵]:上,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
[正韵]:善通“缮,修治”。[易·略例]:故有善迩而远至。[注]:善,修治也。
[正韵]:治,理也。[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善,善于,擅长。[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广韵]:利,宜也。私利也。[庄子·騈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说文注]:有,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偁,引伸遂为凡有之偁。[玉篇]:不无也。
[说文注]:争,引也。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己。[徐铉]曰:二手而曳之,争之道也。[广韵]:争,竞也。
[说文]:居,处也。
[广韵]:恶,不善也。[正韵]:恶,耻也。[孟子]:羞恶之心。
[韵会]:几,将及也。[尔雅·释诂]:几,近也。[易·中孚]:月几望。
心,[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
[说文]:渊,回水也。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这个字有“水深”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知识中“水深”有两指:一个是水深则水面流缓。另一个是水深则水下暗潮涌动。
[正韵]:予,赐也。
天,[庄子]: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处世真言]:天之大,无所不容;地之宽,无所不载!
[博雅]:言,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
[正韵]:信,与申同,古多以为屈伸之伸。[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尔雅]:正,平质也。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注:谓质正其是非也。
[韵会]:事,大曰政,小曰事。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
[广韵]:能,善也。[增韵]:能,胜任也。
[博雅]:时,善也。[广韵]:时,中也。[释诂]: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
[广韵]:尤,怨也。
四、说明:
老子欣赏的不是水本身的存在,而是欣赏水处理与万物的关系,就像天地处理与万物的关系。天地是生育并约束万物,而水是滋养并约束万物,所以老子说水的行为几近于道。
“上善治水”要远比“上善如水”更能体现老子告戒我们要效法水的行为,而不是去希望把自已变成水。人类要效法地的行为,而不是把自已变成地,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要效法天,而不是把自已变成天,所以老子说“地法天”。
道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无形无名的不可见存在。而水作为自然界的实物,是有形有名的可见存在。所以老子说水“几于道矣”。
水的七种行为,成就了水接近于道的品德。
居善地,水的七德之首。水总是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任何地方。亦如道出现在宇宙万物之中无所不在。
心善渊,水的七德之二。水深空虚,渊深清明。亦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永恒运动之中。
予善天,水的七德之三。万物得水以生。亦如道是衍生万物的“玄牝”之门。
言善信,水的七德之四。水内影照形,无有缺失。亦如道通过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互以对方的存在来完善自身的存在。就好似水以照影之能,来表现自己的存在。
正善治,水的七德之五。水无有不洗,清且平也。亦如道通过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向它物转化。转化的结果是一定会出现的,亦如水洗之后,“清且平”一定会出现一样。
事善能,水的七德之六。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亦如道衍生并约束万物。万物在道的约束下,具有万千形态,亦如水的曲直随形。
动善时,水的七德之七。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亦如道应时约束万物的外观形制。
人君要效法水的七德并付诸于行动,拥有了“不竞争一物为已身之形而物无逃于其约束”的变化,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不争之德。
一、“居善地”
做为七德之首,老子对“居善地”是非常重视的,为了不引起误解,老子单独为“居善地”给出了定义,“居众人之所恶”。
老子为什么要“居众人之所恶”呢?老子认为凡皆是一分为二的互相转化关系。亦如老子在道经二章所言“皆知善,斯不善已”。凡事一分为二,在肯定时想到否定了什么,在否定时想到肯定了什么,让自已的思想达到“浑心”的境界。那么,我们凡事就可以“居善地”了。
另外,“居善地”之所以为七德之首,也是因为它是“不争之德”的前提条件。
通常情况下,凡事我们可以不争竞,但有时并不能阻止对方不与我们争竞。只要对方与我们争竞,我们就没有达到“不争之德”。所以说,“不争之德”不仅要做到自已不争竞,也要做到不给对方与自已争竞的机会。只有我与对方都不争竞,我才达到老子“不争之德”的标准。
所谓的“居善地”即是,彼之所善为我之所不善,彼之所不善为我之所善。那么就可以保证自身永远处于彼之所恶之地,而彼方也自然而然地失去了与我争竞的机会。
二、“心善渊”
老子在道经四章云,“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从这句话,我们知晓道是处于运动中的,而这种运动又是不可见的,隐匿的。
自然界中做为几近于“道”的水,当然要在质量上也接近“道”。水的“心善渊”质量,类似于道经四章所说的“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也就是说,水用“内部的暗潮涌动”,来模拟“道”所依赖的“冲”的运动方式。这种内部运动所带来的活力,为水提供了滋养万物的可能。
如果水失去“心善渊”的质量,水也就失去了做为“善利万物“而存在的价值。
老子此处也借用“心善渊”这种人与物两指的论述,间接说明人亦是要有这种质量,就是老子所谓的“虚其心,实其腹”。
三、“言善信”
“言善信”一定要与“心善渊”对照着看,两者是有联系的。老子在道经一章阐述了“一有一无之谓道”,此章的“心善渊”是水对“无”运动模拟,“言善信”是水对“有”运动的模拟。
我们不能直观地感受水的“心善渊”运动,因为无法见到水的内部运动,所以水一定要以“言善信”运动来呈现内部“心善渊”运动的结果。
孙子是极其推崇老子的“心善渊”与“言善信”,所以孙子兵法开篇即云:兵者,诡道也。做不到“言善信”的人,何来“诡道”的领悟。
如果你的“言善信”,能让任何人都能看出来是你的“心善渊”的结果,那就根本就没有做到“言善信”。真正的“言善信”,是把它的“心善渊”的结果,以极其自然而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借助“善利万物而有争”的外衣,达到“不争之德”的境界。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