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里的中国丨擎天台“柱”
我国宋代有一位名叫俞皓的民间建筑师,曾著有《木经》三卷,书虽失传,但他提出“凡屋有三分”的经典单体建筑分类,至今仍在沿用。所谓“三分”,即将一幢房子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上部是屋顶,中部是屋身,下部是台阶。这其中的屋身,实际上就是由一根根木柱组成,说明屋的主人是“柱”,或者说柱是屋之主,它孤立独处而“持千钧之屋”,它负重不折,拔地而起,故而有“台柱”、“擎天柱”的赞誉。柱子的出现,不仅使人类摆脱了巢穴之居,而且它显示出一种力量,也传播着一种文化。
数千年来,中国屋柱尽管造型变化不大,但在稳定渐进且不受任何外来干扰的历史演变中,却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柱子文化和独有的“柱式”体系。屋柱就其结构和功能而言,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之别;依其外形的不同,则有直柱和梭柱之分,截面多为圆形,其他还有方柱、八角柱、瓜楞柱、抹角柱、梅花柱多种;不同形式的竖柱还有:用“卯”和“楔”将多块木料整合而成的拼合柱,用多块木料将一根心柱包镶而成的包镶柱,柱身雕刻蟠龙的雕龙柱,柱上安柱的迭柱,贯穿楼层直达屋顶的通柱,以及不加任何修饰的素柱和或施彩或书楹或雕刻的华丽彩柱·······中国“柱式”中柱高对柱径的比例,因建筑类型的不同而各有定制,一般而言,雄健的“粗”柱,可以表达森严和威武,而秀逸的“瘦”柱则可以表达优美和典雅;在技术与审美上,中国“柱式”的收分(柱子愈向上愈收小),侧脚(房屋两侧的柱子逐渐向中间倾斜,以显稳定之态),生起(外檐柱由中间向两侧渐次升高,以助檐口起翘),移柱和减柱(移走或减去一部分内柱,以合理组织室内空间)等做法,不仅使建筑物更趋稳固,而且还会产生一种稳定的美感。
中国的木结构柱式,除了它的结构功能(承受房屋上部重量)之外,素洁的直立形象仍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立在房屋外围的檐柱(有廊的建筑称廊柱),往往是一座建筑物的重要“门面”,所以“柱”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那些傍无所依的独立檐廊柱,四面空透,予人以凌虚的观感。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为我国宋代木构殿堂实例,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重檐建筑。殿面阔7间,进深6间,前廊异常空敞,前檐的8根巍巍廊柱上,木雕蟠龙8条,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绕柱蟠龙,为国内罕见的瑰宝。柱头斗栱挑檐深远,翼角微微上翘。檐柱、回廊、翘檐,共同构成建筑物秀丽轻巧的外部形象。
檐柱之内的柱子通称内柱,它们纵横成“网”,共同支撑着沉重的屋顶,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使用柱列塑造“内里”空间形象的独特手法。密密麻麻的“柱林”能创造出一种静谧深邃的意境。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柱多达72根,均为巨大的楠木柱,其中有6根蟠龙金漆柱,列立于宝座近旁。这6根华光烁烁蟠龙金柱,高12. 7米,直径1. 06米,两人方能合抱,它同其余森然林立的暗红色列柱相互辉映,气派宏伟,格调非凡,在观感上极大地渲染了金銮殿的至尊至贵。
▲太和殿内景
另一座用楠木内柱撑起的大殿是明帝陵中最大的祾恩殿,如林的32根巨柱,最大的4根有14. 3米高,直径达到1. 17米,可谓名副其实的“柱王”了。它经历了将近六百年沧桑,帝王早已化成灰土,唯有木柱仍然清香如故。
借助象征手法来强化建筑文化主题,也是柱子的一个特有的文化品格。明、清两代帝王为祭祈天地而建造的北京天坛,它的主体建筑祈年殿是一座圆形的三重檐大殿,直径30米,高38米。殿内柱网3层,中央4根承托屋顶的金龙木柱象征一年中的四季;12根支撑中层屋檐的金柱象征十二个月;12根支撑底层屋檐的檐柱则象征十二个时辰;金柱和檐柱加在一起又象征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审视一幢房屋的美学价值,首先得观察组成房屋的每个细节(构件),屋柱的形象虽然素洁,但也总得设法让它美观。《论语》中就已经有“山节藻税”的记载,说明它已是“古已有之”。税为梁上小柱,藻指的是纹饰,所以把梁上有彩画的短柱称之为“藻税”。柱身光洁素净,装饰往往集中于柱础。
中国木建筑的柱子并不直接立于基础,而是由柱础来承托,既可传递上部负重,防止柱脚受潮遭损,又能起到极好的装饰作用。柱础通常用天然石块制作,多明露地面,状如古镜或覆盆,上面饰以各种雕刻,极富装饰性。柱础有单层、双层、三层数种。随着时代的不同,柱础的变化日益繁复多样,从而成为中国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装饰构件。美化柱子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楹联,这也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色。立在房屋厅堂前的柱子谓之楹柱,悬挂在柱上或直接刻写在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它是一种集书法、雕刻、诗词、建筑于一体的立柱装饰艺术,极富画龙点睛之妙。
记得西方一位建筑师曾说过:建筑的艺术就在于让柱子放声歌唱。音乐和建筑原本有着内在的结构关系,音乐是用一个个音符搭造一幢幢“流动的建筑”,而建筑则是用一个个构件搭造一首首“凝固的音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利用柱子这个音符(或构件)“放声歌唱”的时候,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于是就有了风格不同,趣味各异的种种建筑。因为,“柱子作为房屋的承重构件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各民族将该主题进行变奏,才创造了一个令人吐舌称奇的异彩纷呈的世界建筑和建筑世界。”(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
本文摘自《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作者陈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