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哮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哮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辨证论治.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哮证病症精选的药方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52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1.发作期:咽塞胸闷,微咳干呛,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目胀睛突,端坐府伏较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颈脉怒张,额汗淋漓,或伴有寒热。

1.寒哮: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色白、稀薄面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舌苔白滑,脉弦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一、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1.【常用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各9g,麻黄、生姜各12g,五味子3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2.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3.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4.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苏子降气汤。

  5.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按语】

  1.本方适用于寒饮郁肺,肺气上逆之证。若肺虚或肾不纳气之哮喘,均非所宜。

  2.冷哮剧甚时,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

  3.若痰涎涌盛,喉中痰鸣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可予控涎丹泻其壅痰

  4.哮证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则肢体浮肿,烦躁昏昧者,提示喘脱危象,需及时抢救。

  5.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20例,对照组用抗生素、解痉平喘剂等西药治疗42例。结果:显效7l例(59.08%),有效38例(31.67%),无效11例(9.25%),总有效率为90.75%。对照组显效8例(19.05%),有效21例(50%),无效13例(30.95%),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

  【参用方】

  2.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 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主治:表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等症。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哮喘39例,其中支气管哮喘26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急性支气管炎4例,均为喘息型。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2】。

  3.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半夏各9g,前胡、厚朴、当归各6g,肉桂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个,紫苏叶5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4.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30g,川乌30g,细辛30g,蜀椒30g,白矾30g,皂角30g,半夏30g,胆南星3g9,杏仁30g,紫菀60g,款冬花60g,甘草3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1次,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涤痰,降气定喘。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哮,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5.紫金丹(《普济本事方》):砒霜(水飞)4.5g,豆豉45g。依法制成小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功用:劫痰定喘。主治:适用于多年寒喘冷哮,秋冬严重者。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与久服。服药后如出红疹者,应停服。肝脏有病者忌服。

 6.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温开水送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喘哮不已等症。

 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亦可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竹沥、姜汁。

 寒哮兼气虚盛证: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 苏子降气汤加减。

2.热哮: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孔,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或兼发热,微恶寒,汗少,头痛等表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阴虚痰热证: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麦门冬汤加减

二、热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7.【常用方】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白果仁21枚,麻黄、款冬花、桑白皮、半夏各9g,苏子6g,甘草3g,杏仁、黄芩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越婢加半夏汤。

  2.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3.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4.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通腑涤痰以利肺。

  5.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按语】

  1.本方苦泻寒凉,适用于痰热壅盛,肺失肃降之热哮。若寒饮伏肺的冷哮,或肺肾气虚的虚哮,以及阳虚欲脱者,均忌用。

  2.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病程最长者36年,最短8个月。结果:临床症状控制,随访半年内未发咳喘者为临床治愈,共18例;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病情基本控制,虽有时病情发作,但临床症状较轻,服药后很快得到控制为有效,共75例;治疗2~3月,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共5例。总有效率为93.75%。

  3.据报道:本方显著抑制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和溶血素生成,可显著抑制2,4一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免疫器官胸腺的重量,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炭粒廓清速率无明显影响。

  【参用方】

  8.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麻黄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9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化痰。主治:咳而上气,其人喘。

  9.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煅青礞石、芒硝各30g,大黄、黄芩各240g,沉香15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g,清茶送下。虚人、孕妇慎用。

功用:清热涤痰。主治:实热老痰,喘咳痰稠,胸脘痞闷,大便秘结等。

 10.黄芩泻肺汤(《痘疹仁端录》):黄芩12g,栀子lOg,枳壳lOg,甘草6g,薄荷6g,连翘lOg,杏仁6g,大黄4g,桔梗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泻肺。主治:哮病肺热里实证,症见发热,喘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结等。

  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热邪壅肺,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甚则鼻翼煽动。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58例。结果:经观察此药对心动过速、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氧分压、二氧化碳结合率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另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感咳喘100例,全组均有咳喘气促,多伴发热、舌红苔黄,中医辨证为实热型。结果:治愈7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6J。又据报道:本方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关系。能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从而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

二、热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肺内素有热痰蕴伏,外邪侵犯,肺失清肃,上逆而致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呛咳阵作;痰热交结,则咯粘稠黄痰;痰火郁蒸,则胸膈烦闷、面赤、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运用

11.①常用方定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黄芩、生石膏、桑白皮、款冬花、清半夏、白果、甘草。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配白果敛肺气,化痰浊,定喘嗽,二药一开一收,则使宣散不致太过,收敛不致留邪,制止哮喘发作,共为君药;臣以桑白皮、黄芩、生石膏清泄肺热;佐以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使痰浊祛而肺气宣,肺热清而喘自平。

②加减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③临证参考定喘汤用于痰热郁肺而表证不著者。若肺热内盛,复感外寒,则寒束卫表,出现咳喘无汗、身痛、恶寒发热之外寒内热证,即所谓寒包热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大青龙汤。对于寒包热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提出未病先治热,进行预防性治疗,“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2.热哮

症状及分析。

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一一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一一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

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一一痰火郁蒸所致。

口渴喜饮,不恶寒一一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或兼发热、微恶寒,汗少,头痛等表证一一感受风寒触发,故见外寒内热之侯。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内盛之征。 , ’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1)方解

定喘汤:清肺泄热,化痰平喘。用于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咳痰稠黄者。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收敛肺气而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清热,化痰降逆。用于喘哮遇感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浮大等症。

麻黄,解表宣肺,半夏,温化痰饮,生石膏,清肺热,除烦躁,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卫。

两方主要区别在于;前方以痰热郁肺为主,而表证不著,后方则以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

(2)加减

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变证,阴虚痰热 .

症状及分析.

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一一病久热盛伤阴,肺阴不足,夹有痰热。

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一一肺阴亏耗,虚火上炎.

治法。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12.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1)方解 本方清润降火,化痰下气,治哮喘热盛伤阴,气欠上逆,呛咳气急,痰少质粘。

麦冬、人参,益气养阴,清养肺金,半夏,化痰下气,配麦冬可缓减燥性,甘草、大枣、粳米,益胃生津养肺。

(2)加减

阴虚显著,去人参,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敛肺平喘。痰粘难咯,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3.痰哮: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三子养亲汤加减。

3.痰哮 哮证发作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

症状及分析。

喘咳胸满,不能平卧一一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一一痰浊壅阻于肺。

舌苔厚浊,脉滑实一一痰浊之征。

治法。涤痰利窍,降气平喘。

13.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4.胸闷,苔浊腻,加川厚朴、半夏、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5.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6.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加减

1.胸闷,苔浊腻,加川朴、半夏,光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2.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3.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此外,久病正虚,大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虚,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可从喘证辨治。

14.控涎丹  

甘遂10克 紫大戟10克 白芥子10克 

15.皂荚丸

皂荚 不拘量(去子,酥炙) 

16.控涎丹 

甘遂10克 紫大戟10克 白芥子10克

4.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用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

 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化裁;

 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化裁。

三、虚哮证

  【主症】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治法】扶阳固脱,镇肾纳气。

  17.【常用方】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人参99,熟附子69,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汗多气逆者,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若伴躁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敛阴。

  3.口唇、爪甲青紫明显者,可加丹参、红花、川芎、桂枝、薤白、瓜蒌皮,以化瘀通阳、复脉。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回阳救脱的代表方。凡哮、喘及失血、泻、痢等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外脱者,均可采用本方急救回阳。

  2.本方已制成注射液供静脉滴注,为中医急症的必备药品;亦有口服液制剂,供临床选择使用。

  【参用方】

  18.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利水。主治:哮病,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

  19..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6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固脱。主治: 哮病,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汗出面青,脉微欲绝。

  20..参芎汤(《类编朱氏集验方》):人参15g,川芎15g,甘草15g,白术15g,白茯苓,芍药15g,豆蔻仁15g,当归15g,黄芪15g,肉桂15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研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至8分,空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敛肺,止哮。主治:虚证冷哮,喘促无力,手足不温。

(3)虚哮

证候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证候分析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虚,痰邪深伏,致成难以缓解之虚哮。肺气大损,痰浊泛溢,肺失肃降,故喘促痰鸣,反复发作,甚则持续喘哮;肺肾气虚,故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病久及心,心气、心阳受累,血行瘀滞,故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为虚。

治法 补肺益肾,化痰活血。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生脉散合个人参蛤蚧散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蛤蚧、茯苓、桑白皮、地龙、陈皮、清半夏、甘草。

21.生脉散合个人参蛤蚧散加减

蛤蚧一只 茯苓6克 丹参6克桑白皮6克炙甘草5克地龙6克陈皮3克半夏6克麦冬6克生晒人参6克(焗服) 五味子6克

加减:

1. 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

2. 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

3. 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

4. 阴虚者,加熟地、山药补肾养阴;

5. 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化裁;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化裁;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肺为主气之脏,肾为纳气之根,今肺肾气虚,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肾纳气,共为君药;虚则肺气易于耗散,故臣以五味子、麦冬养阴敛肺;肺主宣肃,为贮痰之器,故佐以桑白皮、陈皮、半夏化痰平喘;肺朝百脉,气虚易致血瘀,故再使丹参、地龙活血、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肾同治,气血同调,使肺有所主,肾有所纳,升降有序,哮喘自平。

②加减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补肾养阴;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③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化裁;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化裁;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22.苏子降气汤

苏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当归3克 前胡3克 厚朴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加减

1.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2.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3.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23.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2.缓解期:

若能将大量的粘痰畅利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鸣气喘隋之缓解;或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导致正气虚弱,可常有轻度喘哮,大发作时甚至持续难平。

1.肺虚:平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或喉中常有哮鸣声;面色光白,脉象虚细。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加减。或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

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人参蛤蚧散,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缓解期

  一、肺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治法】补肺固卫。

  24.【常用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6g,黄芪30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2.据报道:经过对210例患者(治疗组127例,对照组83例)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具有与人体丙种球蛋白相似的效应。采用玉屏风散能明显降低感冒、流感发生率,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后leA、IgG、T-淋巴细胞转化率、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显著升高。

  3.据报道:经动物实验,观察本方对PFC类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反应偏低时,玉屏风散及其主药黄芪使之提高;反应偏高时,不仅未有增强,反使之降低,提示药物对PFC类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效果L10j。4.据报道:玉屏风口服液能完全和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抑制效应,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5.玉屏风口服液能促使小白鼠胸腺明显增重,提示该制剂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此可认为该制剂是一种有效的免疫促进剂。

  【参用方】

  25..补肺散(《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人参30g,五味子15g,桑白皮60g,款冬花15g,蛤蚧1对。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补肺,平喘止咳。主治:喘咳不止,肺痿。

  26..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五味子30g,白石英30g,钟乳石30g,桂心30g,桑白皮30g,苏子30g,麦门冬30g,紫菀1g,陈皮45g,杏仁30枚。上为散。每服12g,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片,大枣3枚,糯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养阴敛肺,降气平喘。主治:肺气不足,心胸烦满,气短喘促,喉间痰鸣等症。

  27..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阴。主治:哮病,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缓解期患者42例,结果:①治疗前静息时气喘者18例,体力活动后明显者13例,不能活动者11例;治疗后能进行一般体力活动者25例,静息时气喘者10例,仍不能活动者7例。②咳嗽、咯痰:治疗前明显者32例,8例较重;治疗后咳嗽不明显者18例,咳嗽明显者14例,仍有7例较重。治疗前后心电图、感冒及肺心病发作次数均有显著差异。

  28..补肺丸(《圣济总录》):钟乳粉15g,人参15g,白石英15g,阿胶30g,五味子30g,甘草9g,细辛6g。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每日2~3次。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养阴,敛肺平喘。主治:肺虚喘咳少气。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证候 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

  证候分析 肺主表卫外,肺气亏虚,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从口鼻、皮毛犯肺,故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为肺气亏虚之象。

治法 补肺益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防风、半夏、五味子、罂粟壳、甘草。

29.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

人参6克 黄芪9克 白术6克 防风6克 半夏6克 五味子6克 罂粟壳6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 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

2. 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

3. 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为君;臣以白术、甘草健脾补中,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加强君药补肺益气之力;佐以半夏化痰降逆,五味子、罂粟壳敛肺定喘,防风归脾经,开宣散邪,以防收敛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不忘祛邪,补肺不忘敛肺,使肺之宣降得复,清肃得司,哮病可愈。

②加减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③临证参考 本证患者需长期服药,亦可应用丸散缓图之。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人参蛤蚧散,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30.人参蛤蚧散

蛤蚧一对 人参60克 茯苓60克 知母60克 桑白皮60克 炙甘草150克 杏仁180克 (包,服前再另研) 

1.若无热者,去桑白皮、知母;

2.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等以养阴润肺;

3.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炭、黑侧叶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二)缓解期

由于哮证反复发作,正气日见亏虚,故在缓解期应予培补正气,从本调治,以冀减轻、减少甚至控制其发作,根据体质和脏器的不同证候,分别从肺脾肾着手。

1。肺虚

症状及分析.

平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一一卫气虚弱,卫阳不能充实腠理,故外邪易侵。

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一一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一一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内蕴。

  或喉中常有哮鸣声一一痰饮伏肺,气道不利。

面色咣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一一肺气虚弱之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加减。

(1)方解 ;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用于卫气虚弱,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黄芪,益气固表,防风,助黄芪实表固卫,白术,健脾补中益气。

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固表。用于营卫空虚,自汗畏风,怕冷,常易感冒。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

31.玉屏风散、

防风10克 黄芪10克 白术1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32.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黄芪6克  红枣12枚 

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两方同属益气固表剂,前方以卫气虚弱,易于感冒者为宜,后方以营卫空虚,卫阳不足者为宜。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2)加减

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黄芪,玉竹,北沙参等益气养阴.

33.生脉散

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黄芪9克 玉竹9克 北沙参10克

2.脾虚: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语言无力;痰多质稠;舌苔薄腻或白腻,质淡,脉象细软。六君子汤加味。

二、脾气亏虚证

  【主症】 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诱发。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

  34.【常用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2.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3.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4.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按语】

  本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临床常采用本方与玉屏风散合方,补益脾肺,以绝生痰之源,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缓解期扶正固本常用方。

  【参用方】

  35..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芍90g,当归30g,陈皮30g,黄芪30g,桂心30g,人参30g,煨白术30g,炙甘草30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20g,远志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心脾。主治: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于唇燥等。

  36..人参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60g,黄芪60g,茯苓180g,天花粉18g9,炒杏仁70g,炒半夏曲120g,炒皂角300个。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3次。食后嚼细,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补脾益肺,止嗽化痰平喘。主治:久病喘哮,耗气伤阴,脾肺两虚,气短乏力、痰粘,动则喘息不已。

(2)脾气亏虚

证候 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哮喘,舌苔薄白,脉细缓。

证候分析 脾主生化气血而运湿,脾气亏虚,聚湿生痰,上贮于肺,故平素痰多;脾主肌肉,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脉象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 健脾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佐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而止喘哮。全方补气而不滞气,行气而不耗气,补中有清,收中有散,促进脾胃运化以建功,温化痰饮哮喘自平。

②加减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2.脾虚

症状及分析。

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一一脾虚健运无权。

倦怠、气短、语言无力一一中气不足。

痰多质稠一一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而聚湿生痰。 、

舌苔薄腻或白腻,质淡,脉象细软一一脾虚气弱之候。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1)方解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无力,大便不实等症。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

(2)加减 形寒怕冷,肢清便溏,脾阳不振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37.六君子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干姜3克 细辛1.5克(后下) 五味子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干姜、桂枝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加减:

1. 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

2. 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辨证加减】

1.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2.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3.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4.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本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临床常采用本方与玉屏风散合方,补益脾肺,以绝生痰之源,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缓解期扶正固本常用方。

3.肾虚:

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慌;脑转耳鸣,腰痠腿软,劳累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预防药:1.肺脾气虚者: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2.脾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保元汤等。3.肝肾阴虚者: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左归丸等。

三、肾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38.【常用方】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生地黄24g,山萸肉、淮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2.据报道:采用本方所治咳嗽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6天,最长92天。结果:痊愈(3剂为1疗程,1疗程咳止者)26例(86%),显效(2个疗程咳止者)4例(13.3%)。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

  3.重视预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诱发,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饮食忌生冷、肥腻,以杜绝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及情志刺激,以冀减少发作机会。

  【参用方】

  39..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半夏、茯苓各6g,熟地黄9~15g,陈皮4.5g,炙甘草3g,生姜4~7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咳喘36例,病程为半月至50年。结果:治愈2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40.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120g,附子30g,桂枝30g,茯苓90g,泽泻90g,牡丹皮90g。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主治:哮病日久,腰痛脚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41..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2具,熟地黄240g,人参120g,白术120g,当归120g,枸杞120g,茯苓120g,芍药120g,黄芪90g,川芎90g,杜仲90g,牛膝90g,山药90g,肉桂90g,甘草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25g,早晚空心白汤吞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止咳定喘。主治:咳喘日久,精气虚衰,头目眩晕,肢体赢瘦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老年肾咳47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服药最长54剂,最短17剂。总有效率为91.5%。

42..人参胡桃汤(《济生方》):人参8g,胡桃5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呼多吸少。  

(3)肾气亏虚

证候 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病气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元阳虚衰,故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 补肾摄纳。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反。

肾主纳气,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虽为君药,用量宜轻,取其少火生气之义;臣以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佐以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寓补于泻之中。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②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③临证参考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3。肾虚

症状及分析.

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一一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

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一一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心慌一一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易发一一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一一阳虚外寒。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一一肾精亏虚,阴虚则生内热.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1)方解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气。用于腰酸腿软,畏寒,气短,动则为甚。

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地黄、山药、萸肉,滋养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七味都气丸。滋肾纳气。用于肾阴不足,气失摄纳,气喘,盗汗,手足心热,咽干等症。

地黄、山药、萸肉,滋养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渗湿泄热,五味子,酸敛纳肾。

两方均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具有补肾之功,但偏于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偏于阴虚者用七味都气丸。 .

(2)加减

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43.二陈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44.金匮肾气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茸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加减

1. 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

2. 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

3. 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4. 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临证参考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加减

1.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2.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5.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6.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45.七味都气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五味子6克 

1.阴虚明显者,加麦冬、当归、龟胶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加减

1.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2.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5.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6.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46.玉屏风散、

防风10克 黄芪10克 白术1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47.补中益气汤

黄芪3克 炙甘草1.5克 人参0.9克 升麻0.9克 柴胡0.9克 橘皮0.9克 酒当归身0.9克 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克,通其经血;加黄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只加佛耳草1.5克、款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0.3克;如夏月,少加黄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干姜、肉桂以温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0.9-0.6克;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1.5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

14.热甚者,少加黄柏以泻下焦之阴火;心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火旺而心火自降;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48.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49保元汤

人参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黄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50.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51.滋水清肝饮、

熟地黄10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白芍10克 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 柴胡6克 

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52.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加减;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哮证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和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二、鉴别诊断

  1.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

  实证多为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

  虚证多为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2.辨寒热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辨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寒痰证 内外皆寒,谓之冷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多伴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苔白滑,脉浮紧。

  热痰证痰火壅盛,谓之热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常伴有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或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辨脏腑虚证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异。肺气虚者,证见自汗畏风,少气乏力;脾气虚者,证见食少便溏,痰多;肾气虚者,证见腰酸耳鸣,动则喘乏。此外,还应审其阴阳气血之偏虚,详加辨别,分清主次。

  三、治疗原则

  发作期以豁痰利气祛邪为主,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化,表邪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正虚邪实者,当标本兼顾。

  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 “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当以清热化痰定哮法,使肺热泄,痰热除,气道畅通,壅塞之逆气归于肃降,哮鸣乃止。

  (3)散寒泄热若风寒紧束于外,邪热痰火久盘于内,致肺气外闭内壅发为哮鸣,施散寒泄热定哮法方为正路,融辛温与寒凉于一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肺气以畅,哮鸣乃止。

  此外,若因痰胶气道,结为巢囊,阻塞肺气,发为哮鸣者,谓之痰哮,治当劫痰畅肺定哮;若寒饮内宿,气道不畅之水哮,则当采用祛除水饮定哮法;痰瘀互结者,则又当化痰活血。

  近年来,针对哮有夙根,使用利气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湿泄毒拨根定哮法、蠲除痰浊定哮法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奋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肾纳气,常纳阴柔养阴诸品于温热壮阳药物之中,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

  四、应急措施

  严重的哮病发作,采用一般治疗措施仍难缓解;或发作持续过久,呼吸困难,呼长吸短,气息急促,唇甲紫绀,颈脉怒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额汗淋漓,皮肤潮湿,脉细弱或沉伏。可选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矾丸绿豆大5~10粒,温水送服。

  (3)十枣汤红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29,儿童减半,以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1~2次。得快利即停药。

  (4)雾化吸入选用复方银黄气雾剂雾化吸入。

  (5)止喘灵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小时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钟。

  (7)吸氧。

1.中成药

  (1)复方Jkthh片(华山牌,河北邯郸制药厂):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寒哮。

  (2)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扬州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肌内注射。用于哮喘,见有咳嗽、有痰、             气喘、气短或伴有胸部胀闷,以及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3)止嗽定喘膏、止咳喘热参片、麻杏止咳糖浆、蛤蚧定喘丸(见喘病篇)。

  2.单验方

  (1)干地龙研粉,每次3g,每Et 2次,或装胶囊开水吞送。现已有地龙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El 1次,肌内注射。用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热证者。

  (2)曼陀罗叶制成细卷状,发作时燃吸,可缓解哮喘。

  (3)露蜂房30g,食醋90g,加水煎,每Et 3次。

  (4)玉涎丹:蛞蝓(蜒蛐)20条,大贝母lOg,共捣为丸。每服1.5g,每El 2次,或用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5)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时后焙干,研粉,每次1~1.5g,每1-3次。用于痰壅气逆之证。

  (6)乌贼鱼骨,刮削,研细末。每次2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7)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 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日1次,每次4丸,临卧服。适用于每因食用添加醋类的食品而诱发哮病者之预防治疗。

  (8)治酒哮方:白矾30g(研),杏仁250g。二味同熬,矾溶化将干,取出,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晚饭后细嚼杏仁10~15枚。适用于每因酒精饮入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9)平喘汤小蝌蚪用凉水洗净,成人每日服10个,小儿酌减,连服10 日。主治过敏性哮喘。

  3.食疗方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人胞,用新鲜者煮服。或焙干研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缓解期治疗。

  4.针灸疗法

  (1)体针发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内关。咳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2--3个腧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每日或间日1次。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每次选2~3个穴,用轻刺激,间日治疗1次。在发作前的季节施针。

  (2)耳针发作期取定喘、内分泌、皮质下,未发时可埋压豆于脾、肾、内分泌等穴。

  5.敷贴法

  (1)白芥子敷贴法白芥子21g,细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圆饼状外贴。夏三伏季节中,分3次敷贴肺俞、膏肓、大柱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乌、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调熬,加黄丹收膏,摊贴肺俞穴,3日1换。

  6.割治疗法取膻中或手掌(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常规消毒,局麻后作0.5~1.5cm切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的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拨毒膏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1~3次,两次治疗间隔为7天,可在原处旁开lcm处或另选部位进行。亦可取膻中及鱼际穴(男左女右)。常规消毒后,作0.3cm长切口,剪出显露的皮下脂肪后,把酒精消毒的白胡椒剪成楔形埋入穴位,愈后,白胡椒可被溶化吸收。

  7.埋线疗法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及孔最、足三里,每次选其中1~2穴。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一般3~4次开始见效,每两次间隔20~30天,用于反复发作之久哮者,需注意过敏应。

 哮病的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哮病发作期以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实证如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可渐次向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转化;虚证如感外邪或有其它诱因,亦可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冷哮日久,或治疗中长期过用温燥,在里之寒痰、湿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为寒热夹杂或外寒里热之证;热哮日久,或屡用凉下,损伤中阳,也可能转为冷哮。无论冷哮、热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屡愈屡发,都会使人体正气日耗,由实证向虚证方向转化,成为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之证。在病程中,因痰浊伏于内,痰阻气壅,血行不畅,可转为痰瘀互结之证,日久病及于心,正气衰微。

  二、预后

  哮病难治,迄今仍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正确的辨证论治,对及时缓解病情有肯定的疗效。但欲控制复发,达到彻底根治,尚属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若体质强,邪浊不重,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得法者,一般服药后,哮鸣胸憋症状即可减轻,3~7天内基本缓解。若体质弱,病邪深伏,诱因不除,可反复发作,易转为肺胀等病。严重者,可发生闭脱危证,预后不良。

  【护理与调摄】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寻找并祛除发病诱因。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到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海膻发物、辛辣等食物,并戒除烟酒。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加重时间及昼夜变化规律,以了解病情轻重,决定治疗和护理措施。

  对于喘闭、喘脱危候者,采取中西结合法抢救,必要时予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给氧或机械通气,记出入量,采取鼻饲、导尿等措施。

  根据哮、喘、咳、痰四症之特点分别护理,哮鸣咳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对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哮病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加强体质锻炼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

  2.药物预防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用药。肺脾气虚者,宜常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虚者,可常服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保元汤等;肝肾阴虚者,可常服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左归丸等方药。

  3.避免接触诱因 如过敏药物、食物及其它异物。

  4.预防感冒 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二、康复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可继续使用扶正固本方药。如六君子汤、麦门冬汤、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等。

  2.食疗康复可辨证选用羊蜜膏、人参粥、羊脊骨粥等。

  (1)肺肾阴虚者,可选羊蜜膏。方用熟羊脂150g,熟羊髓50g,白沙蜜150g,生姜汁200ml,生地黄汁1500ml。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再下蜜、生姜汁、地黄汁,不停搅拌,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服1匙,或作姜汤,或作粥食之亦可。

  (2)肺肾气虚者,可用人参粥。人参末5g,或党参末15g,姜汁15g,米lOOg,煮粥,空腹服。

  (3)脾肾阳虚者,可用羊脊骨粥。羊脊骨1具(全者、捣碎),肉苁蓉50g,洗切作片,草果3个,荜茇9g,水煎成汁,滤去渣,入葱白、五味,作粥食之。

  3.自我疗法 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仑等穴。

近年来开展中医对哮病的研究,在治疗上发作期采用清热、活血、涤痰、解痉、降气、解表等法,缓解期采用扶正固本,同时均配合埋线、割治、针灸、灌肠、雾化吸入等综合疗法,取得了疗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也有所丰富和完善。现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强调内外因相合为患。古今医家一直认为哮喘病因当分内外,内因是肺脾肾三脏亏虚,表卫不固,痰浊内生;外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及与病人不相容的某些物质等。近年来更加强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认为哮病反复发作是机体内外因素和体外诱因相结合的病理反应。

发展了宿根学说,历代医家多认为痰饮伏肺为哮喘之宿根。近年来某些学者对此提异议,提出痰瘀伏肺为“夙根”,肺脾肾不足是宿根的见解。如洪广祥认为,宿痰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痰阻于肺,气机郁滞,而致瘀血内停,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病的宿根。气候突变、饮食不当等诱因,均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而引起哮病发作。发作期以肺实为主要矛盾,痰瘀气壅是其主要病机。在治疗上遵循“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亦活”的理论,确立疏畅气机的基本治法,创制“蠲哮汤”(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牡荆子、鬼箭羽、大黄、生姜)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88,(3):7~9)。

重视风邪为患。晁恩祥针对哮病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时痰鸣气喘的特征,认为此与风邪善行数变的性质相符,提出“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本病急性发作主要病机的观点,祛风解痉为发作期的基本治法(中国医药学报,1992,(4>:55~56)。需指出的是,不仅外风侵袭可导致哮喘,而内生肝风,夹痰犯肺,风摇钟鸣,哮喘亦作。

病连五脏,以肺肾为要。哮病之发,虽病位在肺,而连及脾肾心肝,病初在肺,渐及肝脾,日久心肾受累。肺主宣降,司呼吸,哮喘之作总不离乎肺;肾寓元阳,主纳气,肾阳衰微则五脏俱虚,气不归元,故哮喘与肾关系至密;脾为生痰之源,脾运不健,痰饮留伏,或肺气亏虚,卫外不固,皆可导致哮喘迁延反复。近年来,提出哮喘与肝相关的论述渐多,认为肝可通过气郁、气逆、木火刑金等病机引起哮喘发作。重症哮喘所见之心悸汗出、唇甲青紫、面色晦黯等心血不畅之证,与肝火疏泄亦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研究

临床上一般采用分期分型论治。如包培蓉总结吕同杰哮证论治经验:①发作期:实痰冷哮证,用青龙三石汤(桂枝、干姜、五味子、麻黄、杏仁、甘草、胆南星、白芍、细辛、皂角炭、半夏、苏子、鹅管石、海浮石、代赭石、葶苈子、石韦);实痰热哮证用养阴清肺汤;虚哮用固摄纳气汤(熟地、枸杞子、鹅管石、玄参、麦冬、附子、炮姜、苏子、葶苈子、麻黄、杏仁、鹿角胶、阿胶、沉香粉、甘草)。②缓解期:实哮用挟风散(瓜蒌、炙百部、皂角炭、黄芩、紫菀、川I贝、苏子、葶苈子、半夏、胆南星、麻黄、杏仁、甘草、鹅管石、黄连、明矾,制水丸);虚哮用化痰丸(台参、黄芪、白术、炒山药、半夏、云苓、苏子、葶苈子、枸杞子、鹅管石、天冬、熟地、阿胶、鹿角胶、桔梗、沉香粉、橘红、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中国中医急症,1995,(1):29~30)。赖祥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255例。痰热阻肺型治以清热化痰,止哮定喘,用定喘汤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痰浊恋肺型治以化痰降浊,止咳平喘,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或射干麻黄汤为主方;肺气不足型治以益气养阴,补肺定喘,用生脉散、补肺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肾不纳气型治以补肾纳气,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或七味都气丸合人参胡桃汤加减。并用西药对症处理。结果痊愈62例,临床控制76例,显效72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8%(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哮喘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确立相应的治法及基本方药,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发作期,这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一大趋势。①祛风解痉平喘:喻平瀛等以麻黄地龙汤(麻黄、杏仁、浙贝母、丹参、川厚朴、苏子、炙桑白皮、地龙、甘草、白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总有效率为92.5%(甘肃中医,1995,(3):13~14)。刘洁以自拟定喘方(麻黄、蝉蜕、杏仁、葶苈子、川贝母、钩藤、乌梅、石韦、甘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本病38例,总有效率89.4%(山西中医,1995,(6):11~12)。②活血化瘀:王学东以天地哮灵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基本方为:制大黄、桃仁、莪术、地鳖虫、天龙(壁虎)、地龙、白芍、炙黄芪、熟地、川朴、生甘草。寒哮加制附子、干姜;热哮加生石膏、桑白皮。总有效率为94%(新中医,1996,(1):24~26)。王炳文等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顽固性哮喘52例,基本方为炙麻黄、赤芍、丹参、虎杖、生山楂、僵蚕、降香、泽兰、广地龙。随证加减,配合丹参、川芎嗪、藻酸双酯钠针剂静滴。总有效率为94%(国医论坛,1995,(5>:38)。③标本兼治:陈超以补肾益肺法治疗哮喘病300例,基本方为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姜半夏、乌梅、地龙、磁石、补骨脂、胎盘、桃仁。气虚甚加黄芪,阴虚加沙参、生地;阳虚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参、川芎;痰多咳甚加瓜蒌仁、川贝母。结果:总有效率91%;疗程长、年龄小、病情轻者则疗效好;治疗后甲皱微循环明显改善(中医函授通讯,1993,<6):14~17)。张月珍等以紫蛤散(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白龙汤(白果、地龙、苏子、五味子、炙麻黄、磁石)随证加减,治疗哮喘36例,总有效率为92%(云南中医杂志,1995,(4>:20~21)。沈祖法以温阳逐饮汤(白芥子、炙苏子、炙麻黄、射干、鹿角片、仙茅、菟丝子、莱菔子、生赭石、黑丑、沉香、细辛、干姜、槟榔、桂枝、制半夏、淫羊藿、生地、熟地),随症加减,治疗晚间哮喘31例,结果痊愈5例,临床控制8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2>:88~89)。薛西林等以哮宁

汤防治哮喘季节性发作70例,基本方为锁阳、炒白术、橘红、巴戟天、红参、附片、肉桂、黄芪、山萸肉、炙甘草,随症加减,总有效率为84.29%(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29~30)。许得盛等对扶正法缓解哮喘的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标本兼治优于单纯治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4):198~199)。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多主张从肺、脾、肾虚进行分证论治,扶正固本。洪广祥认为,缓解期多为虚中有实,既有正气虚弱的一面,又有痰瘀伏肺的一面,主张“补虚不忘实,扶正不碍邪,力求补而不壅,滋而不腻,寒温适当,食疗与药疗并重”的固本原则(中医杂志,1988,(3>:8~9)。许得盛等主张“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对缓解期患者每年从7月底至10月底服用温阳片(附子、生地、熟地、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等),连续治疗5~10年,进行远期疗效观察,142例患者,总有效率93.7%,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II):14~15)。邵长荣等对2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补虚后作气道反应测验。药用补肾方:补骨脂、杜仲、桑寄生、款冬花、枸杞、藿香。随症加减。经治1月半后,气急、痰多、胸闷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气道反应性测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和FEV。下降至20%(PC:。)值与治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补肾法对根治本病有良好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0)

相关推荐

  • 【名医效方:喘证】

    止咳定喘汤 [方源]俞慎初效验方 [组成用法]蜜麻黄6g 杏仁5g 炙甘草3g 紫苏子10g 白芥子6g 葶苈子6g 蜜款冬6g蜜橘红5g 茯苓10g 清半夏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宣肺平喘 ...

  • 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18

    半夏 法半夏做法: 整颗半夏,沸水过七遍,炮明矾,烘干再涮,一共七七四十九遍,每七遍算一个单位再炮再烘干. 引经药 细辛--少阴经 羌活--太阳经(颠顶头痛) 白芷--阳明经(额头中间) 川穹.吴茱萸 ...

  •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喘证)病的症状 ...

  • 治自汗 盗汗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自汗 盗汗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自汗盗汗病 ...

  • 治胃痛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胃痛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胃痛病的症状,根 ...

  • 治肺痨(肺结核)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肺痨(肺结核)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肺痨 ...

  • 治外感发热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外感发热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辨证论治.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 ...

  • 治胸痹(冠心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胸痹(冠心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胸 ...

  • 治厥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厥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厥证病的症状,根 ...

  • 治健忘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健忘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4个药方 ...

  • 治呕吐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呕吐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呕吐病的症状,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