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90岁伐纣93岁去世是真的吗?战国竹简揭开谜团,颠覆了认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时间太长,很多历史记载都有不少的附会之嫌。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当年的情况很难知道真相,这个也非常正常。我们为了能知道真相,只能通过现存的典籍来推测一个相对可观的历史。
而真正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很可能已经再也无从知道。但是我们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有着重大的发现,给我们揭开真正的谜团,我相信这也是考古学的重要意义之一。
按照《礼记·文王世子第八》中的记载:“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按照这个计算,在武王打下商纣王的朝歌后,建立周朝,三年后就去世了。
也就是说周武王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带兵伐纣,在纣王鹿台自焚后,他还对纣王尸体射箭。要知道古代作战的弓箭不比今天的运动射箭,古代的弓箭要有着很大的力气才能拉得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武将都把能拉得动多少“石”重量的弓,作为武将优良的评判标准。
一、90岁高龄带兵打仗?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的年龄都是一笔糊涂账,越是古老的年代,就越糊涂。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三皇五帝活了几千岁到几百岁不止,这都属于故事传说范围,并不能把它当做正史来研究。
从周朝开始,年龄方面才开始出现“由神到人”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记载历史的人也是由于资料的短缺,于是就以故事传说来填充,很多事情是不可信的。
按照今天的医疗条件,让九十岁老人再带兵打仗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对比一下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很多将军到了60以上都不能领导抗美援朝作战了。人年纪大了,即使身体没有疾病,健健康康,年纪大了之后所带来的的精力体力下降也无法再进行大的战争的考验了。所以90岁高龄还能伐纣,基本上属于后世对于周朝的美好想象。
跟周武王有类似的姜子牙,在七十岁的时候还籍籍无名,等到了70岁,在湖边垂钓,通过“直钩钓鱼”与周文王相见,才开启了自己的辉煌人生。等到了快90岁高龄了,才跟周武王一起打败了商纣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周文王很早就生了伯邑考与武王,当周文王九十七岁死的时候,周武王也八十二了,再加上八年的战争,正好90岁的时候推翻了商朝。
根据记载周文王一共有十八子,其中大儿子伯邑考在早期牺牲了,剩下加上周武王一共还有17个,等到周武王90高龄即位,遍封十六个亲兄弟。
如果作为二哥的周武王都已经90岁,那么最小的弟弟也不应该小于50岁。十八个兄弟只有大哥在早期死亡了,而且都活过了50岁,这在今天看来也非常难以办到。
根据笔者的猜想,当时的作者很可能是因为年代遥远,没有具体的资料,只能牵强附会往大了写,再一个就是要突出先祖的神圣性。所以,如果按照典籍的记载,周朝是由一帮老头带领着打下来的殷商王朝。
二、《竹书纪年》中周武王的年龄
关于周朝的历史记载都是周朝后期人记载与传承下来的,作《史记》的司马迁,本身已经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了,距离商周时期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再加上古代信息流通速度,司马迁需要走遍千山万水去打听得到的这些事情,其不真实也是情有可原。
在两晋时期曾经出土了一本《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本记载上古到魏国所在的战国时期所发生的事情。这上边讲的事情与司马迁的《史记》有很大的不同,被现在很多人认为《竹书纪年》是较为客观的记载了上古时代的情况的一本著作。
首先《竹书纪年》比《史记》成书的时间相比起来要早,在一定程度上更可信。另一方面在战国时代,周朝已经失去了权力,战国争霸时代,《竹书纪年》应该不会受到周朝思想的影响。
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很多战国时期的书籍都被秦火所毁,所以造成了上周的具体情况已经很难找到。《竹书纪年》是为数不多的逃过了秦火,流传到了现在的对于商周时期的具有记录的典籍。
在《竹书纪年》中对于周武王有一段明确的记载:“武王(享)年五十四。”那么周武王真的是活了五十四岁吗?他的年龄与他的经历是否能够相对应呢?
三、对于周武王年龄的推测与确认
1976年在陕西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这是一件利簋,是西周时期盛食物的器具。上面明确的写着铭文“武王伐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
古人根据木星所在的位置进行记年,古人把周天分为十二分,以六十年为一周期,在陆地上通过对木星位置的判断,对年代进行记录。今天我们天文学家根据西周的天象记录对武王伐纣的时刻进行反推,大约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的1月20日早晨。
现在知道了武王伐纣的时间,工程学断代知道了文丁与帝乙在位的时间,再根据文王的父亲季历被文丁所杀(1102年),以及帝乙二年(1100年)帝乙与周文王和亲,判定周文王在位时间大约为1101到1150年。
如果《竹书纪年》记载没错,周文王就应该出生于1112年,享年62岁。周文王去世,周武王47岁,两年后49岁孟津观兵,51岁率领部队推翻商朝,54岁去世。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较为合理的岁数。
四、总结
历史上由于年代久远,存在着很多的谬误,这是十分正常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历史、研究历史。我们应该像一个侦探一般,明白历史真正想要阐明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因为历史的博大精深,与历史的浩渺而感叹,更应该明白古人到底想要给后人留下什么,拨开历史的迷雾,握住古人瘦骨嶙峋的手,我们试图找到千年前人思想的精髓,这才是历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