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电影心理学发展概览

说点儿别的……

跟大家回顾一下各时期主流电影的心理学指导理论吧。

我是在某个阶段意识到电影是可以被作为精神分析对象的(不仅仅是电影,还包括游戏)。后来还由此诞生了——“电影精神分析学”。当时只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建立,但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起点了。当然,还有后续发展。

迄今为止,可以简单划分出三个时期:

弗洛伊德的“释梦”时期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包括《梦的解析》,力比多(性本能)、恋父恋母情节、本我-自我-超我、意识-潜意识等。用后世的说法,不管怎么分析,弗老太爷总会把你的梦或症状起因归咎到性本能上去。以该理论为指导的电影人以及作品包括著名的惊悚片大师希区柯克以及他的作品如《后窗》、《精神病患者》、《蝴蝶梦》等。以梦及精神分裂为内容的影片有《盗梦空间》、《穆赫兰德》、《爱德华大夫》、《搏击俱乐部》、《沉默的羔羊》等。

现在来看,不乏优秀作品。但从理论应用角度上看,有些影片的理论套用过于生硬,尤其是早期的电影作品。而毕竟是早期,这也难怪。

荣格的“原型(象征)”时期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及其象征意义。我就是在这个阶段意识到很多电影有着某种背后的象征涵义。

此类型的优秀影片大都发掘出了生动深刻的集体原型与其意象含义。如宫崎骏的多部作品、《银翼杀手》、《楚门的世界》、《东邪西毒》、《黑客帝国》、《香水》等。我之所以也把这个阶段也称作“象征时期”,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电影具有丰富而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人陷入深刻而复杂的思考,让人们一看再看,流连忘返,最终获得精神的洗礼。单凭这一点就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说过——那些看似最隐秘,最不能分享的东西,恰恰是最值得分享的。比如有描写从中产沦为无产无依者的心路历程;有描写社会排挤出的那部分人的存在状态;有描写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社会处境与内心世界;有描写老年人对陪伴、对性的念而不得,甚至不敢;有描写特殊疾病中人所经历的那些无法言说、无法消解的痛苦与挣扎……

它成了某种真正意义上的倾诉。如果你认真的看了,那么你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倾听。与上一个时期不同,它不再追求(或者说主要追求)象征意味。而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准确的表达与倾诉上,——我把我最不堪的讲给你,你只需要倾听

此刻,电影的放映成为了一种倾诉方式(导演的,或者说作者的),而观影则成为了一种倾听方式。虽然在观影的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倾诉者,但却有真实的倾听者在场。与弗洛伊德时期的“偷窥”不同,这次是以倾诉者的视角正大光明且真诚地讲给你。

观众也不再是娱乐的索取者,而化身为倾听的给予者(当然他们也是要花钱买票的),这是角色上的转换,也是心理上的提升。观众会获得超越以往的共情感受,以及精神升华。

如果说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师主导的话,那么罗杰斯则是在倡导以患者为主导,所以也称之为“人本心理学”。

其特点是患者在表述中获得焦虑释放与自我接纳和认同,而治疗师则是在辅助患者更积极主动地表达与释放,进而重新获得内心世界的重建。

在这样一种模式设定下,“人本主义”倾向的影片堂而皇之的将观众抬到了“治疗师”的位置(而且是治疗师集体),观众首先获得了一种崇高感,并在此感召下产生正向感知,如同情与悲悯等伟大的情感体验。

以《小丑》为例,说它是“犯罪心理主题”倒不如说它是“反社会人格养成纪实”,一个无力地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滑向,——不,是一步步被推向社会对立面的。

自“9.11”以来,美国反恐情绪高涨,也付诸了行动,但同时也会有不同的一种情绪在滋长,——你会看到他们针对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却日渐宽松化。这在当时让很多人不理解。

前几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一名有心理问题的人开枪射杀数人后饮弹自杀,舆论哗然。次日人们纷纷到事发地凭吊遇难者,为他们献上了鲜花。同时,也为凶手献上了鲜花。

花卡上写着——

抱歉在你最需要倾诉的时候没有人能倾听……

事后,人们还发起了一个“你要倾诉吗?——我愿意倾听”的活动。

我们发现美国弥漫起一种“崇尚倾诉”的社会氛围。用主流价值观来看,《小丑》枪杀路人、跟踪女士、用剪刀戳死前同事、夜闯独居的女邻居家、弑母、在直播节目上枪杀著名主持人……

但当你看完影片,很大程度上会认同他这么做,甚至认为亚瑟是被逼的,不得已、不得不为之。

……两个小时就让你变成了一个社会恐怖分子的拥趸?!

不,这只是他的倾诉激发了你的同理心。他并非让你成为同谋,而是让你在洞察到一颗被压抑的心无法获得释放的最不堪的结果,继而会尝试去做些什么。这正是此类影片的现实与社会学意义。

记得电影中亚瑟(菲尼克斯 扮)枪杀了脱口秀主持人(德尼罗 扮)后,又转回头补了两枪。人明明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补抢?地铁里枪杀那三个人时,也是打光了所有子弹。——不解恨么,打死你都不解恨么!这内心世界一定是一片狂涛巨浪的地狱之海。

该片受到一致好评有两个原因:

一部分人找到了共鸣,
一部分人在认真聆听……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美社:改编的本质
电影《大河(A RIVER RUNS THROUGH IT)》观感
(0)

相关推荐

  • 心理学先贤们的故事08--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1.生平:1856年-1939年. 2.尊称: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3.故事: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出生于捷克共和国的一个犹太家庭里.其父亲是一位商人,其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 ...

  • 弗洛伊德:人的一生都受力比多驱使,第三阶段的发展影响择偶观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在探寻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时,着重探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亦或是无法捕捉 ...

  • 阿苏|莎乐美对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理论的理解

    阿苏|莎乐美对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理论的理解

  • 倍受争议的精神分析天才,弗洛伊德传奇的一生

    弗洛伊德是二战时期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他一生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精神学论著,为临床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弗洛伊德独特的理论受到了很多人的争议,但是值得所有都肯定的是他在精神学上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 ...

  • Mondaymonday |《小丑》: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第226期 <小丑> 剧情梗概 电影<小丑>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渐渐走向精神的崩溃,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最终成为了蝙 ...

  • 美好将至:“空山美社”栏目即将上线

      栏目名称:空山美社 栏目全称:"空山茶话"关于艺术.美学.专项鉴赏等相关内容之研习社,简称"空山美社". 栏目概述:公众号"空山茶话"用 ...

  • 空山美社:序曲 · 普洱审美基础-上层建筑

    - 精 华 锦 句 - ◆ 茶一直是传统士大夫阶段的重要饮品,因其恰恰契合了士大夫阶级自己所搭建起的"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最终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贯穿中国上 ...

  • 空山美社:序曲 · 普洱审美基础-一如之途

    - 精 华 锦 句 - ◆ 茶饮普及民间要到西晋以后了. ◆ 最初时直接鲜叶煮饮. ◆ 唐朝创立"蒸青法"制茶,以紧压团茶为主. ◆ 宋代出现"蒸青散茶". ◆ ...

  • 空山美社:美学原理 · 小白版

    · 关 键 词 · 雪糕  口感  艺术  美  审美  人文美  自然美  主观能动性  终极命题  人体美 古希腊 盛唐 写实  器物  陶作坊 扁茶海 实用之美 观赏价值  稀缺美 引 子 话说 ...

  • 空山美社:变奏

    * * * * * 或许你还没有猜出这首曲子 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深深打动-- 或许在一遍遍的聆听中你已不再对探究她的名字耿耿于怀,而只是一遍遍的听,一遍遍的听-- 好吧,不卖关子了,让我再来细细品 ...

  • 空山美社:萧者的世界 · 邂逅箫生 解惑国乐

    刘旻昊    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年少时好习竹笛,大学追随樊家城教授继续深造,并受到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先生悉心指点.从艺20多年来个人风格初显端倪.理论教学亦日趋通俗质朴 ...

  • 空山美社:徘徊在将就与讲究之间

    讲 究  今儿扯扯别的,不说茶. 那说什么呢?说说我的口福吧! 前阵子领教了一位"老吃家",--对吃上那叫一个讲究! 他能为了包中午那顿几十个的饺子,凌晨四点半就奔向肉市儿,赶在人 ...

  • 空山美社:“箫茗相参”后记

    人挺多,怪挤的 - - 不是因为地方小,而是都想离箫者近些,听得真切,--毕竟是Live版,毕竟近在咫尺感受演奏者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指法的机会不多. 毕竟也都是好茶,坐远了喝不到就亏大了. 多谢对面& ...

  • 空山美社:染指龙泉 · 古瓷实器鉴赏会 (一)

    汝官哥钧定,言瓷必五窑. 然龙泉之美君知否? 其工艺孕化出了瓷中圣品的汝窑 或盘曲或细碎的开片让我们把玩再三,不忍释手 最最珍贵的,是我们奉若经典那宋人的审美,至简持用,大美不言 - - 粉青贴花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