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愚公与智叟的故事
时代在飞速发展,一切都需要重新审视,跟着是许多的变换。近几年最多见的是我们的课本在不断变换内容,比如有关鲁迅文章进出,有关文言文的比重,最近则是有关《愚公移山》是否应该从课本里移除也成为话题。
《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战国)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篇文章原先并不那么著名,据说是毛泽东在执政后的一次聚会时挖掘出来后就开始盛传。
最近有学校以是否今天应把《愚公移山》从课本里移出为题考试学生,自然而然地有学生会以为何不搬家而是去搬山的不智行为同意取消该文。奇怪的是,有成年人看到该生作文竟然欢呼从该生的独立思考中看到了希望。我倒是颇不以为然。我倒是觉得有学生讲出一番相反的意思才是独立思考,而劝搬家而不是移山的逻辑过于浅显顺坡滚了,更谈不上什么独立思考。
假如网络投票是否同意取消该文,我会不太在意而投个弃权票,二选可能会是反对票。假如看见真取消了我也不太在意。总体是无所谓的态度。
原因在于要看本来这篇文章当初采用的用心是什么。假如最初是学习文言文,或者学习古代神话,或者培训一种坚毅的精神,那就留下。假如是学习“聪明”,那就取消。
其实,既然“愚公移山”取名“愚公”,难道2千多年前的作者不知道什么是“聪明”?难道这还需要今天的人告诉什么是聪明之举?所以,假如今天的人们围绕该文是讨论表面的聪明和愚笨,那我才觉得是真的“愚笨”到家了。
常常有人说,中国聪明人太多了。
但,聪明真的不等于智慧。
甚至小聪明更是要警惕的。
最近看一支股票,我发现它在15分钟、60分钟到日线的走向竟然是完全相反的。这在普通人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聪明和愚笨,善良与冷血,正义和邪恶,这些边界划分正逐渐从我的词典中消隐。你们呢?还爱憎分明着吗?
(搬家间隙中来发一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