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差异,背后透露了中西方社会的演变历史
象棋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许多老年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而在世界上也有一种与中国象棋非常相似的棋牌运动,那就是国际象棋。会下国际象棋的朋友不难发现,象棋和国际象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象棋和国际象棋的组成非常相似,双方都有一个核心的棋子,象棋中称之为“将帅”,而国际象棋则是“王”。判断胜负的条件也一样,那就是将双方的王或者将帅逼死。同时象棋中的“车、马、炮”在国际象棋中也有着对应,就连这些棋子行走的方式都非常相似。
但事实上,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完全是两种游戏,固然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因为中西方历史演变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玩法和游戏核心也不一样。换言之,中国象棋可以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军事的演变,而国际象棋则是中世纪欧洲历史的缩影。
首先双方的旗子数量不同,作为主力使用的旗子也不同。中国象棋双方各有十六个旗子,虽然最重要的是“车马炮”,并且以“车”的优先度最高,但是每一个旗子都能够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到物尽其用。
所谓“过河卒子赛小车”正是如此,而这其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象棋中,“仕”不出九宫,“相”不过河。而“仕”与“相”代表的则是高级官员,他们不需要像小卒子一样冲过楚河汉界和敌人死拼,只要收好自己的本分即可。
这就与我国古代文物官员的分工有关,自宋朝以来,文官地位上升,普遍产生了文官指挥武将,而武将负责死战沙场,文官在背后指挥的传统。除此之外,“仕”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官尽节而死的气概。很多情况下,为了保护“将”,“仕”不得不以身犯险,誓死也要保全君主。
同样在国际象棋中,也有对西方历史演变的体现。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仕”取而代之的则是“皇后”。众所周知,皇后是国际象棋中最强力的棋子,但是一开始“皇后”并不是最强,她只能够斜着走一格,甚至最初她并不是以“皇后”的身份出现,而是“将军”。
但是在15世纪中叶之后,皇后旗子开始能够肆无忌惮的斜线移动,也就成为了最强的旗子。巧的是,这一时间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王后,她们大多建立了比国王更加显赫的功绩。
同样在16世纪以前,兵也只能一次走一格,16世纪以后兵的威力才得以提高,并且有机会成为“后”。而16世纪,是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也是文艺进步和思想科学的萌芽时期。
在国际象棋中,要说最没用的一颗棋子就是“王”,国际象棋大师古菲尔德曾说过:“在开局,王是个婴儿,中局王是个小孩,只有在残局中,王才是成年人。”
实际上这也是因为西方先进的启蒙思想,对王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导致王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虚设和象征,在国际象棋中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王车易位”的规则也是在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出现,因此国际象棋的演变和发展,其实就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
同样中国象棋也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差异,则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中国的“仕”有着随时为“将帅”献身的觉悟,而西方的“后”却是冲锋陷阵的好手。中国象棋的“马”可能会被内部外部原因“蹩马腿”,但是西方的“马”是“骑士”,他们的职责不仅是冲锋陷阵,更多的是保护国王、王后和主教(相)的安全。
由此可见,一个方寸之间的棋盘上,其实充满了大智慧。而无论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不仅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还透露了中西方社会演变的历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钻研的历史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