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明宣德炉到底是什么样的?
“宣德炉”虽然具有皇 家的名号,但是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和层出不穷的香炉样式中脱颖而出,还是要归公于文人雅士对它的推崇与喜爱。如果宣德炉仅仅被局限于皇宫大内,那它便不会被推到如此之高的地位。所以宣德炉的很多作品还是展现了明朝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古朴稳重、器型简洁、手感细腻,同时宣德炉的样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应用的场合,被当时的文人雅士赋予了更多的空间内涵。
据说当时从宋代皇 家文物大典《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选出88种铜器,和内府所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等宋代名窑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鬲、簋、尊等青铜礼器造型,一共创造了117种器型。当然这117种器型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绘图留档,所以这117种宣德炉大部分器型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428年)铸造了一次铜炉,历时3年。工匠们按照宫中秘藏的宋代《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以及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的器皿中款式典雅者设计而成。3年内在宫中铸造了5000多座。
宣德炉的根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据撒播至今的零散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制作了117种图谱,首要包含鼎、彝、炉等,并且各器的纤细的地方多种多样,如耳就有冲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清宫旧藏宣德炉款式也很冗杂,虽经极力概括也多达数十种,但不出炉、彝器及杂式三大类。每一类和其下每一式器物称号的订定,首要思考以器形来区分,同时参照原有称号,如青铜器外型中的鼎式、簋式等。其次从《宣德鼎彝谱》等古籍所录称号,如冲耳乳足炉、桥耳乳足炉等。别的数量份额较小或无法归类的各式,则一概列为杂式,如钵盂式、盘式等。
凡大器,一般六炼之铜者,底有“宣”字。中型之器者,底有“宣德”或“宣德年制”字样。若是精巧之器,凡十二炼之铜者,度部皆为“大明宣德年制”字样。但凡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而制字皆为“掣”字。“宣”和“宣德”字样均为隶体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均正楷方体字。两者中间,前者为刻款,而后者为铸款。真宣炉之款虽有刻铸之不同,然皆字字完整,款地明润,排列紧凑,决不稀拉松散,且款之色与炉身同色。若款色与炉色不符,非真宣炉也。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今人不知宣炉铸铜之来历,讹以传讹,至以为宣庙时内藏火,藏中金银铜玉等物熔而为一,宣庙初命即以铸炉,此说谬也。夫金银铜玉,刚柔之质不同,其性也,则各不相入,岂能一熔即合,譬如民间偶遭回禄,或金银铜钱同熔者,付分金炉,可以各项销出,何况内府之变乎?意思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宣德炉的来历,都以为是宣德朝内府失火,内府所藏的金银珠宝等物融化成了疙瘩,所以皇帝命人拿来铸造铜炉。其实这种说法是荒谬的。金银铜玉,品性不同,民间如果遇到金银铜融在一起的,都知道拿给金匠用不同的温度可以分解开来,何况皇 家内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