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无心外之物,诸相皆由心生
一、
“天下没有心外之物”,这句话出自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意思就是天下事物皆由心生的道理。
有一天王阳明与一个朋友到南镇游玩,朋友指着石头缝里的一束花对王阳明问道:“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花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就说:“你见此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看此花之时,花进入我们的内心,此花便在心中显现,这时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石头中的花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之中的显现。”
王阳明与他朋友的这番对话,常被人拿出来讨论,其中讲述的就是物不在心外的道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都是因为内心意识的存在而展现。
世间万象虽有根源,但是当事物呈现在我们眼中的时候,就已经换了另外一番模样,根源就是我们在观察问题的同时,主观意识便对事件本身产生了影响。
佛家有一句话叫“相由心生”,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外在相貌由自己的内心状态影响而变化。
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相由心生”这句话还有一种更深层的道理,那就是世间万象的模样,皆是由自己内心的影响而呈现,你带着什么样的本性去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在你面前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世界上的多数问题,本不存在所谓的美丑善恶,是非好坏等等,但是当我们有了立足点的时候,自身便产生了主观意识,在主观意识的趋势下,事物便有了区别,看似给事物本身树立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实则只是狭隘意识产生的偏见。
就像《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人知道美的标准是什么时,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知道善的标准是什么时,不善的事物也就形成了。
事物本身有一个客观的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却只是自己主观偏见带来的结果,这是人之本性的常识状态,而常识却未必会带来正常的结果。
因为当我们带着主观意识看待问题时,就会扭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让世间万物失去了本来客观的模样,这样偏颇的认知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必然会带来糟糕的人生。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放下自己主观偏见的认知,以纯粹的本心状态看待客观的事物,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以自己的心为心,而是以物的本来面目为面目。
二、
《庄子》之中有一个故事叫《大地的箫声》,其中讲述的就是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道理。
南郭子綦有一天斜靠着矮桌,仰头向天,悠然的进入一种忘我境界。
颜回子游就对他说:“老师,我觉得您今天的样子和以往大不相同,难道说人的形体可以变成枯木,心灵可以化作死灰吗?”
南郭子綦就对他说:“你问的好,刚才我就进入了忘我境界,你或许听过人的萧声,却没有听过大地的萧声,你或许听过大地的萧声,却没有听过天的萧声。”
子游听了就说:“请问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南郭子綦这个时候就说:“人的箫声就是指乐器发出的声音,而大地的萧声就是风声,大地吐出来的气叫做风,风一发作,所有的孔穴就大叫起来,这是由风吹过物体而形成的声音,就像大风一吹的时候,山林巨大的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圈,有的像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坑等等,这些孔穴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是急流的声音,有的像飞箭的声音,有的像叫骂,有的像呼吸,有的像放声大喊,有的像嚎啕大哭,还有像狗叫,还有像鸟叫的,前呼后应,所有的孔穴都像在唱歌一样。”
子游就说:“地籁是从物体孔穴之中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各种竹管乐器之中发出的声音,那么什么是天籁之声呢?”
南郭子綦就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是他们的发声和停息都是出自于自然,使其怒号的是谁呢?”
大地的萧声出自于物体的孔穴,是风吹过物体的声音;人类的萧声出自于竹管乐器;而天籁之声,就是不以自己的意识感知声音而存在的本来状态。
声音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是当人带着情绪再去听声音的时候,就有了喜怒哀乐,而去除主观的意识,还原声音本身的状态,不以自己的感知为感知,不以自己的主观角度去判断事物,还原一切为自然,这就是“天籁之音”。
人生“心外无物”,你所看见的未必是客观存在的真相,或许只是在无意之间由主观情感意识形成的偏见,在歪曲事物本原面目的同时,自己不自知,甚至拿着自以为是的标准企图主导事物。
如果能够跳出自己的意识局限,还原事物本身的客观面目,这便是高于世俗的道理。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