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37):唐朝在西域的核心阵地——安西四镇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0)
现在作个简单的小结:李治上台十年,唐朝保持了对外扩张势头。尤其西部边境,起用雪藏二十年的老将苏定方,一举击垮西域传统霸主西突厥。中华文明的范围,难得地突破西部天险帕米尔高原,扩张至中亚的咸海——阿姆河一线。
当时的情况:安西都护府是西域最高管理机构,下设昆陵、濛池两都护府,分别统领原西突厥十个部落,一家管五个;其他丝绸之路和中亚一带的卫星国,大点的编设都督府,国王给他任命为都督,小点的编作州,首领给他封个州长。再往下,照中国规矩设县,总共搞了一百多个县。
不过这块新得的地盘,和内陆其他州县是有区别的,它们有个特殊的称呼——'羁靡州’。什么叫羁靡?《新唐书》解释比较清楚:'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著于令式。’就是名义上听中央招呼,实际并不交粮纳税。套用现代语言,相当于唐朝的殖民地,或者说势力范围。
我们描述国家领土,经常用的一个词是'版图’。'版’,指户籍;'图’,指地图。国家版图,就是说户口地盘都归我,这算实实在在的国土。这里面画地图简单,一块地盘出现在两个国家的地图上,这种事到今天还很多,难办的是'版’。所以新唐书这话,是讲在点子上的。包括后面一些羁靡州,慢慢同化,史书就加个标注:'以上有版。’表示这些快要成为我大唐正式国土了。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关于安西都护府,有两个重要的名词这里介绍下:
一是'安西四镇’。
上引《新唐书》谈到羁靡州时,还讲了一句话:'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意思这些新开拓地区,管好是很费心思的。他们投靠唐朝,第一希望好处多多的,第二希望管束少少的。这两条哪条达不到,他可能就跑了;哪天达到了,他说不定又回来。
这种'或臣或叛’的情况,中央心里很清楚,对付的办法,一是不断调整政策,该给胡萝卜给胡萝卜,该出大棒出大棒;二是从长远看,还是要建个核心基地。安西四镇,就是唐朝在西域的核心基地。
'四镇’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李世民时代。贞观二十二年,唐朝发起'昆丘战役’。攻下龟兹(qiū cí,新疆库车)后,把安西都护府从西州(吐鲁番)移到龟兹。同时,在于阗(新疆和田)、焉耆(新疆焉耆)、疏勒(新疆喀什)三处建起要塞城堡,以上四城,统称'四镇’。从那时起,四镇就成为安西都护府的核心支点,慢慢又成为安西的代名词——一说安西就想到四镇,一讲四镇就代指安西,习惯上并称为'安西四镇’。
四镇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好,人多钱多、位置险要。龟兹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核心要点,'横千里,纵六百里,土宜麻、麦、粳稻、葡萄,出黄金。’西汉时,末任西域都护李崇,就以龟兹为最后的据点与匈奴势力作战,'崇遂没,西域因绝。’龟兹失陷,汉朝在西域的地盘就没了。焉耆同属西域传统大国,'其地良沃,多葡萄,颇有鱼盐之利。’前面李崇怎么倒霉的?起因就是焉耆的反叛。疏勒和于阗,同样也是水草丰盛的沙漠绿洲。
古代丝绸之路有南道北道之分,北道沿天山南麓,经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道和北道隔了个塔里木盆地,沿昆仑山北麓,同样经抵帕米尔高原。四镇当中,焉耆、龟兹和疏勒是北道要点,于阗则是南道重镇。现在唐朝把这四个点一占,立马搭起一个南北呼应、东西伸展的立体防御体系。
安西四镇
四镇第二点比较厉害的,是有兵。它这个镇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历史小镇、旅游小镇,而是军事重镇。中央搞规划,考虑的不是经济发展、市场竞争,而是山川形势、后勤供应,最后出来的方案:每镇兵多少人、马多少匹,每年下拔军费衣粮多少、建些什么样的防御设施,等等。
另外,四镇并不单单就这四座城,周边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据点,照唐朝时候的规矩,大的叫某某军、小的叫某某守捉,什么'天山军’、'张三城守捉’,等等。好比现在陆军集团军,军部在某省某市,旅部、营部则分散在防区内各县市。
安西四镇前后存在了一百多年,随唐朝势力涨落有点变动。有段时间,安西都护府搬到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碎叶城,就是传说中李白的出生地,那段时间就以碎叶镇取代焉耆镇。后面情况变化,都护府又搬回龟兹,焉耆也回到四镇行列。总体看,以现新疆境内龟兹、于阗、焉耆、疏勒这四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