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千养万养,不如食养'
首先,光养,是吸三光(日、月、星)而养。《黄帝经》里道:“日、月之华救我残。”晋代稽康在《养生论》中提出“唏以朝阳”,唐代孙思邈也谈过“呼吸太阳之气”,宋代《云复七签》里的“采日精月华”,这些与现代的“三浴”法相似。三浴法,即面向三光,双目微闭,仅露一线,请习呼吸,将光热吸入,似把三光吞入腹中。每日晨起吸日光,晚上吸月光与星光。如此,主要是利用光中紫外线的生化作用和红外线的温热作用,故又有人把三光称为“光华大夫”。
食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千养万养,不如食养”,“民以食为天”。
练养,是练而即养,不是练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练后马上松静下来进行调养,犹如种下的麦子,经过辛勤劳动,果实累累,即将收获,此时不能马上撒手不管,还要养,要精心保收,颗粒归仓,减少或避免浪费。具体是指练后不要马上快速走动,不要急忙用力干事,更不要做剧烈运动或人练后生气,发火,要静静地养一养,或慢慢地走动,或用手按摩自身的体表与诸穴位,或自自在在地观赏周围美好的景色,等等。这就容易使你练而所获,练而即养。只有通过练养,才真有其效用。
睡养,是睡眠休养。它约占人生时间三分之一强。
养阴,是养阴血、生津液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说法,德为阴,故俗称阴德,养阴,即养阴德。
养性,是指涵养人的自然本性,又称养自身的良好习性。
养脑,是对大脑的保养。脑是人之首,保养它,尤为重要。中医认为,肾与脑的关系密切,脑的正常活动,依赖肾精的充养,故需保精健脑。
养脏,是养五脏之气,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节饮食、适寒暑、调情志,以保五脏之气顺畅。
养志,是涵养其志,培养人不慕荣利,为国为民的志向。
养和,是保精、惜神、养和。即“节色欲以养精”,不要以情欲伐性命。
养乐,是养安然自乐。不怒不忧,无恐无惊,心胸开阔,乐观畅怀。
养廉,是养成廉洁的操守,即养体内正气以驱邪。
养气,是养体内外之气,调整内在的形神,属身心内养。内养是使脏腑安和、心静神怡,各行其事,不出偏误。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人必须“动静练养”,但“动静练养”不能过,万物过之,全皆受损。比如:木过于动,断折;铁过于动,必缺;火过招,要灭;水过于动,遭劫;土过于动,不接(难生根);人过于动,减寿天折。木过于静放,腐朽;铁过于静放,生锈;火过于静放,成灰;水过于静放,发臭;土过于静放成废丘;人过于静养将“朽木不可雕也”。
所谓人之“动静练养”,自有常法: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练中寓养,养中寓练。“动静练养”有常,“动静练养”互用。“静”乃“动”之基,“养”乃“练”之本。静之动,为真动;不静之动,为乱动;养之练,为真练;不养之练,为妄练。同样,静而不动,并非真正的静;养而不练,也并非真正的养。动与静,练与养,本源同:静养为体,动练为用。没有静与养,动与练安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