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增生性皮肤问题临床表现及形成原因
概念
粟丘疹称白色痤疮或粟丘疹白色苔藓。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也见于新生儿。
临床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
原发型:从新生儿开始发生,由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损害可自然消失。
继发型:常在炎症后出现,可能与汗管受损有关。比如阳光照射、二度烧伤、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迟发型皮肤外卟啉症、疱性扁平苔藓、疱疹样皮炎等病变后发生。
临床表现
1、损害呈乳白色或黄色,针头至米粒大的坚实丘疹,顶尖圆,上表皮。
2、继发型损害多分布于原有皮损周围,可持续数年,自然脱落,无疤痕形成。
3、个别损害可有钙盐沉积,硬如软骨、损害增大时呈暗黄色。
4、多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颊及额部。成年人也可发生于生殖器,婴儿通常限于眼睑及颞部。
组织病理
表皮样囊肿,囊壁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囊腔由排列成同心圆的角质细胞所填充。
扁平疣
概念
扁平疣是一种由疣病毒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肤赘生物。扁平疣和寻常疣一样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肤上突出的病变。常发生于颜面和手背。容易自身接种,也可传染他人。常突然发生,又很快地完全消失。
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为颜面、手背及前臂。
2、淡红色或淡褐色或正常肤色。
3、米粒大到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
4、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5、传染性。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颗粒层及棘层肥厚,但无乳头瘤样增生,其上部可见多数空泡化细胞,细胞体大,核位于中央。
寻常疣
概念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中医称“疣目”“千日疮”,俗称“刺瘊”、“鱼锈锈“、“瘊子”等,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手背、足缘等处。
皮肤和粘膜的损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初期表现为坚硬的小丘疹,呈灰黄或黄褐色,表面粗糙角化。
临床表现
1、初起为针尖大的丘疹,渐渐扩大到豌豆大或更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坚硬,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
2、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
3、数目不等,初起多为一个,以后可发展为数个到数十个。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
4、病程长,部分可自愈。
5、由于局部压迫、摩擦,表面形成黄色状,如以小刀削去此层,即可见白色软刺状疣体,表面常有散在小黑点。
6、发生在甲缘者,可破坏指甲生长。
组织病理
表皮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间有角化不全。表皮嵴延长,在疣周围向内弯曲,呈放射状向中心延伸,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内有大的空泡化细胞。
脂肪粒
概念
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芝麻,一般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周。
临床表现
一般为米黄色颗粒状,在眼睛的周围,多发于膝盖和手臂处。
形成的原因
1、体内原因:大多是因为内分泌失调,致使面部油脂分泌过剩,再加上皮肤没有得到彻底清洁干净,导致毛孔阻塞,形成脂肪粒。
2、外在因素:眼睛周围是全身最薄的皮肤,特别容易缺水、干燥、疲劳,所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有皱纹极易形成脂肪粒。
组织病理
囊壁由多层扁平细胞构成,囊腔为排列成同心圆的角蛋白层所填充。
汗管瘤
概念
汗管瘤是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又称汗管囊瘤或汗管囊肿腺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属于良性汗腺导管肿瘤。好发于女性,青春期发病,表现为正常肤色或偶尔偏黄色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黄豆,常常好发于下眼睑、前额、两颊、颈部,腹部和女阴也经常见到,分布广泛,但不融合。
组织病理
真皮内可见较多小管,导管腔含无定形物质,管壁由两排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扁平,但内排细胞偶有空泡化,上皮细胞团呈圆形,椭圆形或蝌蚪形,此外可见嗜碱性上皮细胞束,近表皮处可见囊性导管腔,管腔内充满角蛋白,囊壁含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
临床表现
1、好发于女性,青春期发病,损害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颈部和前胸。少数患者为发疹性,除面部外,胸、腹及四肢可有广泛对称性发疹。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少数病人有家族史。
2、直径为1~5mm、高出皮肤的扁平丘疹,类似粟粒,颜色与正常肤色相近,稍有蜡样光泽,个别可由淡黄转变至深褐色。
3、丘疹多为单个散在分布,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时可密集成片,有的则单个发生。但相邻的两个凸起不发生融合、触之稍有硬实感,少数质地较软。
4、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有的患者在夏季因出汗困难有瘙痒或灼热感。
5、对人体健康无影响,但是部分影响美容,长期可造成人体精神情志压抑。
临床分型
1、眼睑型:最常见,多发生于妇女,在发育期或其后出现,多见于下眼睑。
2、发疹型:男性青少年多见,成批发生于躯干前面及上臂屈侧。
3、局限型:位于外阴,称生殖器汗管瘤,在手指伸面称肢端汗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