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却说:别乱想了,那是高级首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回顾近代中国的血泪史,充满了中华儿女的苦痛和离别,多少少年于年少时离家革命,自此与家人离散大半个世纪,有幸者暮年还能与家人相见,而不幸者最终也只能为大义而舍小家。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着,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所有人都为革命舍弃了一切。

邓华将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历经古田会议,长征,湘南起义,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参加了辽沈平津会战。

如此履历,是当时革命者中数一数二的先驱,然而,即使是邓华上将,为了参加革命也曾与儿子分离半生,甚至连妻子的最后一面都未曾见到。最终,还是儿子在报纸上认出了父亲邓华,可指导员却说:“别乱想了,那是高级首长。”

邓华

解放广州,报纸寻父

1949年10月2日,解放广东的战斗正式打响,而组织这场战役的正是邓华将军。

当时全国各地的解放事业几乎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广东虽然有十五万的国民党军队驻扎,然而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广东解放战只历经了12天就成功落幕。

为了鼓舞尚未解放地区的人民和战士的积极性,当时的报刊对这件事进行了大肆报道,其中还将邓华将军及其士兵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张照片,让邓华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邓贤诗。

广东解放后,邓贤诗作为革命部队的一名战士,在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更令他震惊的是,报纸上刊登的邓华将军的照片却让他一眼认出就是他从未谋面的父亲。

原来,在他未出生之前,父亲就投身革命参军去了,而他留给自己妻儿的只有一张照片以及给尚在妻子腹中的孩子的一个名字,邓贤诗。

后来,妻子因病离世,邓华将军本想将儿子接回身边,然而时局动荡,他一路跟随部队辗转作战,始终未能成行,最后由于种种原因,邓华将军更是失去了儿子的消息。

尽管后来他也曾多方打探,但是始终未能得到关于儿子的消息,而与父亲失去联系的邓贤诗辗转也投身了革命,他只知道父亲是一名军人,在前线保家卫国,但是更多的消息却也不知道了。

然而,就在这一天,他看到了报纸上关于广东解放的那张照片,一下子就认出了这是他从未谋面的父亲,尽管连年的战火已经让父亲的脸上多了沧桑和皱纹,但是血脉相连的心灵感应依旧让邓贤诗一眼认出了报纸上的那个人和他胸口珍藏多年的那张父亲的照片是同一个人。

激动之余,他找到了自己部队中的指导员,指着报纸上的人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父亲。”

然而,指导员看了一眼报纸对邓贤诗说:“别乱想了,这是高级首长。”

原来,邓贤诗部队的指导员很早就了解到邓贤诗的身世,因而他一直认为邓贤诗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很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邓贤诗原本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张照片,这才确定了父亲还在人世的消息。

父子团聚,共同投身革命

然而,当邓贤诗指着报纸上的邓华将军称其为父亲的时候,他的指导员开始是不相信的,但是面对神情激动的邓贤诗以及他从口袋中拿出的那张珍藏已久的照片时,指导员这才开始对他的话半信半疑。

而后,在部队领导的帮助下,邓贤诗很快与父亲通上了信,这才确认了他的身份,而邓华将军在得知儿子还活着的消息时,不分昼夜地赶到了儿子所在的部队。这位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始终秉承流血不流泪的将军,在看到从未谋面的儿子时,潸然泪下。

当年,他离开身怀有孕的妻子,投身革命,临走前,给妻子腹中的孩子取名邓贤诗,就是对其寄予了深深地期望,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别经年,他再也未能见到妻子一面。

而儿子也与他分离二十余年,当邓华将军看着眼前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和他一样投身革命的长子时,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愧疚,又有骄傲。看到父亲流泪的邓贤诗也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抱着父亲嚎啕大哭起来。

当年蔡锷将军在告别小凤仙时,曾经说话这样一句话,“七尺之躯,已许家国难许卿”,而这句话用在邓华将军身上,也不外乎如此,当年,他毅然决然离开怀孕的妻子,踏上革命之路,并非是不爱,而是深爱。

在那样一个乱世,家国无法保全,又哪来小家的安稳,不幸的是,少年夫妻,最终生死相隔,幸运的是,尽管从未谋面,但是儿子依旧选择了和他一样的道路。

重回父亲身边的邓贤诗终于能够享受失散多年的父爱,而且,在父亲的榜样光环下,邓贤诗也很快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父子二人,尽管二十余年未曾相见,但是信仰一致,就是投身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中国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生。

以父为荣,报国一生

无论是重逢前还是重逢后,在邓贤诗的心中,父亲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只是在重逢前,他的心中只将父亲看作是一个普通的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以父为荣,就如同敬佩所有为国奋斗的战士一样。

那个时候,父亲在他的心中不是具象的,而是一群人的代表,但是当他知道了父亲的身份,了解到父亲波澜壮阔的前半生,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引以为豪着,因为他的父亲,见证了新中国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邓华上将,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迫切需要力量的时候投身其中,他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时还不到二十岁,然而尽管如此,少年意气,终究让他在革命道路上一路前行。

与父亲相认之后,邓贤诗总是喜欢询问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关于父亲过去的事情,每当他听到父亲在战场上不畏生死英勇作战的事迹时,总是忍不住地握紧拳头,仿佛自己穿越回去和父亲一同经历了那些战役。

1980年7月3日,邓华将军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留给子女们的最后一句话是,“要革命,报效国家。”

愧疚的是自己身为人父,却缺席了儿子的前半段人生,没能教他识字,没能陪他长大,甚至在他孤身一人时,也未能将他找回来,骄傲的是,即使在这样动荡的年月里,自己的儿子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却依然成为了他曾经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而所谓的期许,其中既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美好人生的祝愿,也包含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对革命后辈的鼓励和支持。

只是,晚年时的邓华在和儿子闲谈时,总会时不时地提起他的母亲,邓贤诗的母亲邱青娥是邓华将军的原配夫人,二人本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因为邱青娥知书达礼,秀外慧中,因此,二人成婚后,也曾度过了一段非常甜蜜的日子。

只是后来因为邓华将军投身革命,所以二人这才分隔两地。后来,邓华将军辗转多地作战,而邱青娥则在家侍奉双亲,抚养儿子,但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而不幸离世,临终前也未曾再见丈夫一面,这件事不仅成为邱青娥的终身遗憾,也成为了邓华将军心中一辈子的隐痛。

因而,晚年时的邓华将军每每想起早逝的邱青娥,总是会沉默良久,而在这时候,他总会和儿子一起闲聊小时候的事情,或许也是想通过儿子的回忆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战争年代,总有太多的不得已和意难平。邓华将军如此,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如此,毛主席投身革命,杨开慧牺牲时二人也未能再见一面。

这样的悲剧,都在时代的浪潮之中被掩去了,我们为什么说革命先驱伟大,是因为他们为了我们现在的和平所牺牲的,远比我们能看到的还要多得多,所幸,革命前驱不畏生死,而后来者更是前赴后继,我们的华夏大地,最终成为一片盛世,而这盛世,如众人所愿。

除了长子邓贤诗,邓华将军还有三女一子,这是他同第二位夫人李玉芝所生,这四个孩子从小生活在邓华将军身边,深受父亲的影响,长大后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学习父亲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

1980年7月3日,邓华将军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留给子女们的最后一句话是,“要革命,报效国家。”

而这句话也是邓华将军一生的写照,邓华将军离世后,邓贤诗很少再出现在公众面前,或许就像父亲生前所说,做永远比说重要,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期许前行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