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有价,虫无价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海风讲故事(ID:haishangfeng2016)
蟋蟀又名蛐蛐,是我的家乡——山东宁津的一大特产。每到立秋时节,蛐蛐就隆重登场,一直延续到秋末冬初,才退出大自然的舞台。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家乡的小蛐蛐就已经名扬中外了。
记得家乡的蛐蛐小有名气的时候,县里连续举办了三年蟋蟀节,引来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后来就不了了之,小蛐蛐的文章终究没有做大。
然而自然界自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历经二十多年,家乡的小蛐蛐在国内外还是首屈一指,慕名而来的观光客从最初的京津沪三地的客人,发展到江浙一带乃至大江南北。
家乡的土质独特,温度适合,产出的蛐蛐骁勇好斗,一直以来颇受玩家的追捧。
每到立秋前后,乡亲们就全副武装的去玉米地里逮蛐蛐,蛐蛐昼伏夜出,夜间逮蛐蛐,最好穿上长衣长裤,防蚊虫叮咬,带上蛐蛐纱罩和装蛐蛐的竹筒,头上戴上探照灯。
行家里手凭叫声就能分辨蛐蛐的好坏,但是上等的蛐蛐鸣叫地少,这就需要玩家有“听叫儿”的本事和耐心。
乡亲们耳濡目染,无论男女老少对蛐蛐的鉴别是无师自通。
捕捉蛐蛐主要用于观赏、打斗、交易,“黄金有价虫无价”,蛐蛐的买卖没有具体标准,有的认为头大好,有的认为牙口好,有的认为腿长好……
蛐蛐活跃的这段时间,是家乡一年之中最热闹的季节。
天南地北的客人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聚集在马路两旁,搬个马扎,摆个小桌,斗蛐蛐、赏蛐蛐,一幅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景。
外地客人在乡下住四合院,吃农家饭,玩得不亦乐乎!
客人来了一拨,走了一拨,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客流络绎不绝。专门的蛐蛐玩家这一季来回三四趟,据说他们这一个月的收入比一年的收入都高。
随着小蛐蛐给家乡带来的变化,老家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吃住行游都较先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近两年,乡亲们群策群力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建了一座中华蟋蟀文化城,从展览、比赛到交易,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一条龙服务。
小蛐蛐再次成为家乡人的荣耀,从一个村落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国际。
秋虫时节,大街上的出租车、公交车撒着欢地跑,各家旅馆的客人住到爆满,街头巷尾处处可见一桌桌聚餐吃饭的客人。
天南地北的客人除了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开私家车来玩蛐蛐的玩家也越来越多了。走在大街上,看到不少挂着外地车牌的私家车,街道上很多私营企业的厂院都变成了停车场。
其中也有一些外地客人纯粹是以虫会友来乡下度假的,我们家的一位上海朋友每年蟋蟀节都要来这里住上个把月。
他说:乡下空气好,环境好,睡眠充足,比上海舒服。
我那两周岁的小侄女在她爷爷和爸爸的熏陶下,简直一个地道的小蛐蛐王,一说斗蛐蛐,小家伙比谁都精神,争着抢着看蛐蛐决斗。
一个马扎、一张小桌、一杯清茶……
玩虫的同时饱赏乡村田园风光,听可爱的蛐蛐在田野中自由自在地放歌,品尝乡下纯朴、地道的土菜野味,还有那诱人的让人直流口水的“小笨鸡”……这对于紧张、忙碌的都市人来说不亚于一处难得的修心、养性、怡情的休闲福地。
徐俊霞:媒体撰稿人,笔名:海风,原创公号:海风讲故事(ID:haishangfeng2016)擅长创作亲子、情感、职场故事,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与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