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晨燕:忘记南楼秋色吧,我守住的是银川南门最后的风景
《南楼飞燕》
~桂临塞上
银川风光何处寻,寂寥南楼少人闻。
不见碧柳染湖色,却听飞燕扰清梦。
说起银川的南门楼,人人都知道,它的正式名字叫“南薰楼”。那是银川的地标式建筑,更是银川为数不多的现存古建筑之一。还有人会说,它是银川古代六大城门中,现存的唯一的城门楼。
在公元2010年前后,老南门汽车站没有搬迁的时候,多少往来银川的人都会在南门楼前合影留念,作为曾经到过银川的见证。很多老银川人的照片中,都有南门楼作为背景的老照片呢。
南薰门通高27.5米。砖包台基高7米,长88米,宽24.5米。台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门洞。台基北面门洞两侧有对称式的台阶,可登临而上。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高20.5米。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碧瓦,气势宏大,素有“小天安门”之誉。
坐落在银川兴庆区南薰东街与中山南街交叉口处,门楼坐北朝南,前面有开阔的广场,是银川市举行重大庆典集会的场所。
网上还流传,它是“山寨版的天安门”。远远望去,还是有那么几分神似!其实,那真是误会了,南门楼的建成时间其实比天安门都要早。
有说是建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还有一种说法,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西平王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迁到怀远镇(今银川市城区),改名兴州,扩建城池时所建。
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庆靖王朱旃镇守九边重镇银川的时候,就修筑城墙,包括城门楼。重修宁夏卫城时候,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楼”的记载。到明代正统前后,又重修城墙,环城建门楼6个,大南门楼就称“南薰楼”。
那时候,靖难之变还没有发生,燕王朱棣也没有上位迁都北京呢。经过明一代的经营,到了清初,银川已经焕然
一新,没有了边患,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南门一带可谓是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绿树成荫,湖光潋滟,舟楫接踵,车来马往,好不热闹。民居更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阡陌交通,四通八达。
在明清时期,南门楼不是一般百姓可以登上去的,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登楼观光游览的。很多到任银川的官员在上面一览银川南门风光,并留下诗作,因为,他们通常在城楼平台上面进行古代流行的娱乐项目(喝酒吟诗)。这是所谓的雅兴嘛。
就像《宁夏府志·名胜》云:“南薰门楼傍山面湖,居民村落连属,当秋高气爽,可以远眺。”好一派江南秀美秋天景色,难怪巡抚黄图安会吟诵出《南楼秋色》这样的诗来。
《南楼秋色》-黄图安
相携樽酒坐南薰,潦尽天高爽气分。
万户清砧敲落叶,千山征雁度寒云。
丰登岁喜村烟接,蜡报时传赛鼓闻。
探骑萧萧烽火静,防秋不复远行军。
黄图安和下属还有朋友一起上南门楼把酒言欢,在城门楼的台子上,放目远眺,他看到的是银川南门秋天恬静的美,那是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欣欣向荣之美。所以他把南楼秋色列入他认为的银川八景里。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而南楼秋色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也走进了历史的尘埃里。
南门楼也拆除了南薰门东西两侧的城墙,开辟了南门广场。1979年在门楼两侧修筑观礼台,南北种植花草树木。南薰门经过多次修葺后,在周围现代建筑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站在南门楼的台子上,哪里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那个画面?周边水泥钢筋林立,让南门楼没有了那份雄壮和耀眼的醒目。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广场。
几年前,南门楼两边的观礼台也拆除了,只留下了孤零零的一座南门楼矗立。每次经过南门楼,感受到的是它那一份沧桑的孤独和寂寞。
威记天天早早就去搬砖,每天都要经过南门楼,从初夏开始,无意间抬头,意外发现每个早晨都能看到南门楼的周围都有一大群燕子在飞舞,或者低掠,或者横冲,或者高飞,那真是热闹。
可能是燕子都觉得南门楼寂寞吧,都选择在南门楼安家,每天趁早晨凉爽的时候出来觅食和飞舞。那个场面非常壮观,就好像全银川的燕子都聚集到了南门楼上空了一样。
这也给南门楼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威记记得在北京逛故宫的时候,在故宫的古建筑群上空和停留盘旋叫唤的都是乌鸦。那时候威记就一直认为,古建筑一般都是乌鸦相伴的。没想到不经意间,被这些飞燕所惊艳到。
燕到瑞祥至,燕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吉祥平和的象征。燕子的到来,让孤零零的南门楼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不再那么暮气沉沉。
夏日的清晨,经过南门楼,不妨抬头看看这群可爱的精灵们吧,或许您被酷暑焦灼得不耐烦的心情也会被他们所感染,从而平静下来也不一定呢!
南楼晨燕,把它列为银川一景,您同意吗?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