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泉|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乙卷)解析(41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翟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陕西韩城司马迁像(摄于2017年8月)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摄于2017年8月)
《史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史学史,有将大学专业课程下移的趋势,这个值得注意。而且是对中、西两部史学经典加以比较。解题的关键,一在解读文本,二在归纳、概括。
先对材料一进行梳理、概括:历史研究目的保存人类功业;《历史》之前是神话;内容以希波战争的背景、环境和过程为主;强调实证研究;承认文明多样性。
再对材料二进行梳理、概括:记载历史时限长;叙述民族多,国家多;编年为纲,纪传为主体;成为官修史书正宗;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有深厚历史学积淀;考察历史兴衰规律为原则;注意实证研究等。
加以整理,得出共同之处(答案):注重多方搜集史料和比较鉴别;如实记述历史,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探究历史来龙去脉,为后世提供借鉴;注意史书的文辞修饰,有很高的文学性。(8分)
说明:第四小点,“文学性”,在材料中很难整理出来,可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得出。
感悟:重要史书,往往从危机中产生,尤其是外部压力带来的内部反应。《历史》是波斯带来的压力,《史记》是匈奴带来的压力,可见,外部压力对于提高忧患意识,产生向外学习的渴望和刚需变得特别重要。比如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其中就有西方入侵带来的忧患意识与向外学习的动机。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学习产生于比较,异质文明对于本土文明的冲击是思考的源动力。可以这样说,文明多样性,非但不是阻力,反而是文明进步的动力。纵观历史上文明进步,都在比较与学习当中产生。提升:我们应欢迎良性竞争,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解析:调用此时希腊发展的阶段特征:1.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伯利克里执政(BC443——BC429),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雅典的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以智者学派(BC5世纪)和苏格拉底(BC469——BC399)的思想主张为代表。
调用汉代发展的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政治: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初步发展。思想: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答案:
答案:《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多民族国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共12分)
说明:历史背景更多从阶段特征出来,这方面给出了客观背景,要自己补充作者的主观背景(动机、能力与素养)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解析:这个开放性题目,设计的恰到好处,与前面的问题具有连贯性,梯度也很好。
答案: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5分)
反思:题目设计应该可以更科学,把第(1)(2)问的顺序调整一下,会更好。当然,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也很重要。先陈述背景,再回答共同点,思维梯度会更好。第三题的开放性设计,是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加大试题开放度的要求的一个回应。但是从实际答题来看,学生答的五花八门。个人认为,这些要素,实际上还是基于对前面文本的解读得出,更能紧扣史书写作的要素,一定要避免天马行空,随性答题。这也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大学教材的一些史学基本素养渗透到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