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的手擀面/何高宏

离家在外漂泊二十余年,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作为资深吃货,每到一地,首先都要去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多年来,也几乎尝遍了全国各地的风味美食。东西南北,有麻有辣,有甜有咸,各有各的特色。不禁时常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多年来,能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老家母亲做的手擀面!

老家宝丰是位于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平原小县,那里风景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宝丰盛产小麦,因此宝丰人也都是以面食为主的。宝丰的面食品种也丰富多彩,捞面、饸饹面、砂锅面、炝锅面、焖面、烩面、炸酱面等等数不胜数。

宝丰人个个都爱吃面。记得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吃了多年的大锅饭正式解散了。于是,个个都铆足了劲,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挥汗如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年的农历小满刚过,窗外树林子里传来“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就到了小麦的收获季节。那时候还没有实行机械化收割,因此都要提前做准备,“三夏大忙”时节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农村的学校那时候也会有十天左右的假期的,收麦季节的假期就叫“麦假”。放了假的我们会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去地里割麦、捡麦穂。火辣辣的太阳把皮肤晒得黝黑,但仍然乐此不疲。中午回到家里,就等着母亲给我们做饭吃了。那时吃的最多的就是母亲做的手擀面。

那个年代家里都还没有压面机,母亲会用一个葫芦做成的面瓢从面缸里挖出两瓢面倒进和面盆里,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力糅合,一遍又一遍,一会儿工夫,就揉成了一个大面团。母亲把面团放在面板上,又拿来一根又粗又长的擀面杖来回滚动面团,只见面团由小变大,由厚变薄,很快就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块圆圆的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了。然后母亲把薄薄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就这样面条做成了。

下一步母亲要做的就是捣蒜泥了,母亲把剥好皮的大蒜放进一个大石头蒜臼里,撒上盐,还会去房后小菜园掐上几根“十香”菜,和大蒜放在一起,拿起石头蒜锤用力地捣了起来,一会儿工夫,大蒜和“十香”就捣碎了,母亲把捣碎的蒜泥用个小勺子挖到碗里,然后再倒点醋和香油,搅拌一下,香气扑鼻的蒜泥就做成了。

面条和蒜泥都做好了,下一步工序就是煮面了。母亲把用泥巴垒成煤炉子用火杵往下一捅,伴随着一股黑烟,火苗子也蹿出了炉膛。母亲把外面熏的黝黑的一个大铝锅盛了大半锅水,放在了煤炉子上面。忙完这些,已经是满身汗水了,然而母亲却顾不上歇息一下,在脸盆里简单洗了下手,转身又去房后小菜园摘青菜去了。转眼之间,一把又绿又嫩的玉米菜(学名叫苋菜)就被母亲拿在了手中。压水、洗菜……忙完这些,炉子上的水也烧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母亲就开始下面条了,同时也叫我们准备碗筷捞面条。面条下锅两三分钟后,母亲会把洗干净的玉米菜放进锅里,用筷子搅拌一下,等到面条和青菜在沸腾的锅里又上下翻滚了一两分钟,母亲就会把锅端下来,然后拿个盆子到压水井旁压出一盆冰凉的井水,把锅里的面条捞到水盆里过下水,就开始往我们的碗里捞了。接过母亲捞出来的满满的一碗面条,然后用小勺子浇了两勺蒜泥,端着碗就往大门外面的大树下面跑去,那里是街坊邻居们的露天“饭市”,陆陆续续的,邻居们也都端着碗来到了大树底下,或蹲或站,吃着、说着、笑着,一碗筋道爽滑的面条一会儿就被吃得干干净净……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饮食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每次回到老家,满头白发的老母亲都要变着花样地给我和孩子们做各种好吃的饭菜,然而一端起饭碗,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想起门前大树下那热闹的“饭市”,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贫,没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咀嚼那筋道的面条和那蒜泥清香的滋味还是终生难忘的。

母亲的手擀面,已经融为了我人生和生活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我会永远怀念这种滋味和感觉的。

作 者 简 介

何高宏,1976年生,河南宝丰县人,高中文化程度,宝丰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旅游、读书和写作,已在多家网络平台及报纸杂志发表散文数十篇。现从事商超零售行业。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心情。人生格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0)

相关推荐

  • 平台作者:杨时宏[散文]我的父亲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我的父亲 文//杨时宏 前几日,在整理文柜时,偶尔发现一张父亲生前 ...

  • 散文||手擀面

    手擀面 军旅生活中,几天不吃手擀面,就觉得缺少点什么,肚子也不舒服,精神厌厌的.新兵时有个同乡在炊事班,晚上借各种理由去他那里,讨面吃,没想到一帮老乡已侯面多时了,呼噜,呼噜两碗面条下肚,便觉得精神充 ...

  • 手擀面【田静红】

    作者 小时候,每次母亲擀面条的时候,我都要站在旁边看,好奇心驱使着我时不时地乞求母亲让我擀两下,手摸擀杖,学着拖动两下,挺过瘾的. 记得那时母亲总是很忙碌的,既要工作,又要去地里干活,但为了让我和弟弟 ...

  • 妈妈的手擀面(又是一年清明祭)

    陕西.山西多面食,而我们东北人也有自己喜欢的面食----手擀面.这种面食也是我一生的最爱. 点击加载图片 手擀面的好吃主要在和面和卤子的搭配上,现在的手擀面经过多年的演变已面目全非,过去的传统做法已经 ...

  • 散文||筋道的手擀面

    筋道的手擀面 吃面条是豫东人的习惯,现在我们吃的面条,基本都是从市场买回来的,是机器压好的,主要图个省事.方便.真正好吃的面条,还数自己家做的手擀面,纯手工制作,没有任何的添加剂,自然的清香,筋道.爽 ...

  • 【滋水 · 散文】 刘春凤: 手擀面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6期︱ 审稿︱肖祎娟  编辑︱梁甫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

  • 姑 父

    苗晓瑛,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二零一六年底开始写作,至今已在<陕西工人报>及<陕西作家摇篮>,<南城文化>,<西北作家>,<陕西散文之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今年过年不回家/何高宏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年. 儿时盼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好玩的和新衣服穿.长大后,却害怕过年.特别是人到中年,父母一天天变老,孩子一天天长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每到过年,心情就格外的沉重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说不尽的母亲/崔志强

    写到母亲,我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因为她太多的往事在我脑中涌现,让我一时无法着墨.还是从年轻时的母亲写起吧. 年轻母亲的事当然是听说,但就是这些"道听途说",也枝繁叶茂. 母亲是从县城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致母亲/曹小苔

    老母久病于床,困于行,失于听,浑于思,碍于视,钝于言,多卧少起,竟还一如既往关注新闻动态.感慨老母重病之躯,口耳之学,却能与时俱进,足以让我等汗颜. 思我老母,一生诸多不易.幼时丧母,与外公相依为命多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宋亚兰

    侄女伟萍和我视频通话. 屏幕中,阳光照射在庭院中,洒下温暖的光辉.母亲正在一个盆里洗着菜,满头的银发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白色的光泽,背也显得有点佝偻,满脸沧桑. 母亲和我对视了一会,用手拢了拢凌乱的头发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清明,想念母亲/李素梅

    清明时节,触景生情,寒食祭先人,匆匆又到4月.穿越情思,春风几度又回归,可母亲离别数日不见.多愁伤感,深夜总把母亲梦见,不觉间泪已流湿枕边,一遍遍地呼唤,妈妈去了很远.我默默心痛,流着眼泪串串,不敢失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追忆母亲/席志强

    "母亲"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因为有了她,才有了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她,才有了芸芸众生,此时我由衷地说一句:我尊敬我的妈妈,我爱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刘金环,人称四格格,是满族人,生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李计划

    世界上有很多美妙动听的声音,但在我看来,没有哪种声音比母亲缝纫鞋垫的声音,更让人刻骨铭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多少人猝不及防,有多少人为防控疫情舍生取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冲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为有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女人,不要相信“我养你”/曹志琴

    "在没有结婚前,要是知道他是这样的脾气,我才不结婚呢."幼维姐边喘着粗气边说.我回过身来看看身后的郑姐,又看看郑姐身后的幼维姐. 郑姐.郑姐的老公跟幼维姐的老公是同学,平时常在一起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菊花会/庄振加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菊花会/庄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