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分子新药第一股亚盛医药今日开始簿记:计划28日于港交所上市
据IPO早知道消息,生物科技企业亚盛医药集团(以下称“亚盛医药”,股票代码:06855.HK)将于今日(10月16日,周三)开始簿记,招股截止时间为10月21日。美银美林与花旗为其联席保荐人。
亚盛医药本次拟发行1218.09万股,其中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发售价介于32.20港元至34.20港元;预计将于2019年10月28日上午9时正开始在联交所进行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亚盛医药是由杨大俊、王少萌及郭明三位博士于2009年5月共同创办,上市之前,三人合计持有公司27.25%的股份。作为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处于临床阶段的原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致力于在肿瘤、乙肝(HBV)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以“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使命,设计、研发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的高端原创新药。
IPO早知道了解到,凭藉在以结构为本的药物设计及创新药物发现引擎方面的技术专长,亚盛医药已研发出一系列新型小分子候选药物,该等药物可破坏复杂且难以标靶的PPI,以及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截至2019年6月30日,亚盛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已构建拥有8个1类新药的产品管线,均有望成为同类首创/同类最佳药物。目前在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开展了28项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新药在单一用药或联合疗法方面的潜力。其中,亚盛医药的主要产品包括APG-1252、APG-2575、APG-115及HQP1351。
亚盛医药研发管线
根据上市规则第18A章,HQP1351是亚盛医药核心产品。具体来看,HQP1351是基于BCR-ABL突变体的下一代激酶抑制剂HQP1351,用于治疗抗药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临床数据看,截至2019 年5 月27 日,101 名患者当中有92 人仍然在接受治疗,最长治疗期限为31个月。
据悉,该项目的中国关键II期CML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HQP1351 对具T315I 突变或对所有可用第一代及第二代TKI 产生抗药性╱不耐受的CP-CML或AP-CML患者在各种情况下的疗效及安全性。
值得一提到是,新一代激酶抑制剂HQP1351有望在2020年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在过去的十年间,亚盛医药始终致力于细胞凋亡通路的新药研发,通过抑制Bcl-2、IAP 或 MDM2-p53 等通路,重启肿瘤细胞的凋亡程序;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等。
市场方面,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为1810万宗,而癌症占所有死因的比重为16.7%,为全球死亡主因。另一方面,癌症药物市场的规模也由2014年的792亿美元扩大至2018年128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2.8%。有分析预计,2023年,该数值有望进一步增长至2167亿美元。以此观之,亚盛医药的产品未来将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然而,对任何新药研发企业而言,由于没有商业化的产品,需要忍受漫长的研发周期,加上巨额的资金和大批科研人才的投入,其近几年都处于亏损阶段。
根据招股书,2016年至2018年,亚盛医药分别实现营收766.7万元、632.8万元及680.7万元。由于亚盛医药的所有产品均为实现商业化,因此并无自销售产品中获益,收入主要来自向客户提供非经常性的研发服务以及知识产权许可费。近三年,亚盛医药用于研发费用的投入分别为1.03亿元、1.19亿元及2.5亿元。伴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其近三年的亏损亦不断递增。数据显示,亚盛医药对应实现净利润-1.08亿元、-1.2亿元与-3.47亿元。
自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新上市制度以来,截至2019年9月底,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共筹集535亿港元,其中包括歌礼制药-B(01672.HK)、百济神州-B(06160.HK)、华领医药-B(02552.HK)、信达生物-B(01801.HK)、君实生物-B(01877.HK)、基石药业-B(02616.HK)、康希诺生物-B(06185.HK)、迈博药业-B(02181.HK)、以及复宏汉霖(02696.HK)共计9家根据上市规则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共筹集资金268亿港元。
时值亚盛医药成立10周年之际,此番登陆港交所,投入港交所生物科技板块的怀抱,势必将加速其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进而助推亚盛医药在发现和开发靶向细胞凋亡路径中的PPI的小分子疗法方面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