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13,龙辱若惊,贵大梡(患)若身
13. 龙(宠、弄)辱若惊,贵大梡(患)若身。何谓龙(宠、弄)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梡(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汝)可以寄天下。
理解点:
这一段像是伊尹问老子:如何保持好自己修行状态,不被外界干扰呢?古人把治身和治国看成是一样重要的。内圣外王,这里从这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从治国的方面来看:得宠和受辱,内心受到的惊吓干扰没有两样,“惊”这里做使吃惊或受干扰的意思。要把这种患得患失的外在干扰看重得像大患在身体那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宠之,为下,”意思是对待尊崇,或者说当侯王自己处于尊位时,要以卑下、处下的心态来认识自我。“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尊崇时要惊醒自己内心是受到了干扰,失去尊崇时也要惊醒自己内心是受到了干扰。
“何谓贵大患若身?”这里的“贵”是与上句的“宠”相对应,一致的,当作名词解,尊贵的身份地位,侯王如何对待自己的“宠”、“贵”的身份和地位的问题。这里的“身”,是思想认识层面的“自我”。这里说侯王处于尊贵的地位,他的大患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于他的“自我”,来自于他自己的私欲,只有“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就像“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将“自我”完全的融入到“为天下”之中,则“有何患”?“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一般人担心的是苦果报应,而真正的修行人,时刻想着不要产生新的因,即便要产生,也需要产生新的善因。说来说去,最终还是从自身修行开始。功夫到了,一切就变得不一样,自己会用很自然而然的方法,去了结之前所种下的苦果,而不会因为旧的问题,处理不当而造成新的苦果。比如你与某人出现了矛盾,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的正确,别人是如何的不可理喻,其实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一般这个矛盾就会立刻淡化,大矛盾立刻化为小矛盾,小矛盾立刻变成没有矛盾。比如夫妻之间,经常有点争吵,这是很正常的,就怕小争吵变成大矛盾,因为异见、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的身心,而不是去指责别人。
人要保持自己的自由,而不能被控制,不能被奴役。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受宠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把你弄到别人的道上掌控起来,这个难道还不值得警觉?当了奴才、做了走狗,做事、说话都得听人家摆布。所以,做汉奸表面风光,其实内心是很苦的。不管是得宠还是受辱,其实都是一样的效果,就是想控制你,想操纵你,这个就是“宠之为下”。怎么才能不被人控制,不当别人的爪牙,不做别人的奴隶呢?“贵大患若身”,怕什么,大不了就是一条命而已嘛!你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谁还可以威胁你?那么你在乎的是什么呢?在乎天下,我这条命就是天下的,我爱的是天下,这么一来,你胆子也大了,做事情也有目标了,就不会那么患得患失,谁还可以威胁你?谁还可以奴役你?《金刚经》里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心经里面讲,一切都是不停留的,得失也是不停留的,万事皆是相。
同理把这个侯王换成是自己的身体来修行,是一个道理。这里“龙”字解为通“弄”:意思是摆弄。本章是以生命为天下,接着上章节的五音,五味,五色让自己爽了,就会出大问题。想方设法、自以为是的放松调控活动,对生命内环境的这个天下而言都如同一种惊扰(弄辱若惊),去重视影响心身健康的重大忧患(贵大患),要从处理好眼耳鼻舌身意的行为入手(若身)。
什么是弄辱若惊呢(何谓弄辱若惊)?弄,就是想方设法地摆弄,达到调控心身使之深度放松入静的目的(弄之为下),摆弄成功了,会惊扰生命的内环境(得之若惊),摆弄得不成功,也会惊扰生命的内环境(失之若惊),这就叫做弄辱若惊(是谓弄辱若惊)。什么是去重视影响心身健康的重大忧患要从处理好眼耳鼻舌身意的行为入手呢(何谓贵大患若身)?人的生命之所以会发生内环境的紊乱进而酿成伤害生命的大患(吾所以有大患者),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以及相关的欲望,具有扰乱内环境的作用(为吾有身)。如果自己能够主动调整到一种超级低觉醒的状态,使眼耳鼻舌身意上传阻滞,达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本体感觉相对消遁、如同身体不存在(在入静状态下,人会觉得自己轻了,身体模糊了,有一种虚无感)了的生命状态(及吾無身),在这种状态中,生命的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被激活和强化而得到良好的运行,使生命内环境的这个天下清零复位、返璞归真,还有何患呢(有何患)?因此(故),遵奉“对身体的作为就是将生命的天下交给道来管理”这样的法则去展开生命的实践(贵为身於为天下),你是可以托付生命的天下的(若可以托天下矣)。关注或沉迷于以眼、耳、鼻、舌、身以及相关的欲求为生命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你的自我和自我意识怎么做得到去管理生命的天下,又怎么做得到代替道去管理生命的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这两个解释都是对的,其实也就是“道”“德”会相互影响,万法归宗嘛。一个是道家的修炼,直接从内修开始,以后天返先天达到合道的目的。一个是佛教的修炼方法,认为人体是个臭皮囊,修心做减法,达到六祖彻悟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啥心都没了,才会生出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