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常丨读季羡林



近几年来,我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对东方学大师季羡林以及有关他的文学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为是他撰写的杂文、随笔、散文等诸多书籍。特别是季老2009年逝世以来,加之各类报刊对他的报道越来越多,这更加引起了我对他的关注,使之对季老书籍的喜爱程度越来强烈,真可谓达到了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程度!

近些年来,每每双休日或节假日,在西安市五路口北侧的书林,在民乐园对面的图书大厦,还有它隔壁的图书淘宝店,以及小寨南边的汉唐书城,曾无数地留下了我的足迹。每次逛书店,文学、散文书架是我必要去的,季老的系列书籍也是我要必看的。沉浸在文学这个浩瀚的海洋里,读着季老的系列书籍,品味着季老的人生阅历,真是一种人生莫大的享受啊!有时我像着了迷一样,在书店一看就是一整天,时常忘记了吃中午饭,每每看起书来,我总闲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的功夫就该坐公交车回家了,真是有些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是的,季老一生喜爱舞笔弄墨,仅他写得有关杂文、随笔、散文方面的书籍就达百部之多,这其中好多书籍我在书店已拜读过,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我还购买并收藏了几本。近几年来,我在书店里品读了季老撰写的《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谈人生》、《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散文》、《留德十年》、《牛棚杂忆》、《我和父亲季羡林》(季老的儿子季承著)等大量的书籍,我还购买了《东方学人季羡林》、《季羡林百岁人生笔记》(共三部书)等书籍。读了季老的这些书籍,常常使我激动不已,也大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季老的书籍犹如一座文学的殿堂,不断指引着我前行,每每读到他的作品,我的精神世界就会汹涌澎湃。我认为,季老的这些书籍是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崇高理想的经典之书,像季老这样学术大师的作品,我建议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青年人都应该多读一读,那样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空暇之余,我品读了季老撰写的《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谈人生》、《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书籍,感受颇深,激动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季老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探讨了人生,感悟了生活,他将缘分、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孝顺等人生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把人生的智慧与感悟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失为一部心灵之书,读了让人获得智慧启迪的大成之作。在《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季老以“修身”、“治学”、“寄情”、 “旷达”为题,始终贯穿着他对世事人生的深情;从季老的这些文字里,使人读到了季老作为学者的探究思索、作为长者的淡薄磊落、作为智者的睿智明悟,字里行间让人能读到季老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这些文字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 在《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书中,季老指出:“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智慧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他还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我们仔细品味起来,这些话说的是多么的精辟啊!使人不得不佩服季老这位学术宗师,季老也不愧为大学者。在《留德十年》一书中,记录了季老1935-1945年在德国留学时的经历,这十年是季老去国别乡、舍家离子的青年时期,又是季老学术发轫、成果卓著的黄金时代。按照时间顺序,在这本书里季老依次写到了留德的背景、机缘和准备;沿途的见闻观感;到德国后的生活、学习;二战期间的特殊体验以及漫漫回国路。从地域上,从济南到北平、天津;后乘车去满洲,购物在哈尔滨,穿越西伯利亚,路过赤都,抵达柏林,居住哥廷根;告别哥廷根,返途中又赴瑞士,过弗里堡,到马赛,经越南西贡,住香港,回到上海。其间穿插着作者对世事的感发,对身边人物的观察,对人生的随想和领悟。特别指出的是季老在本书 “怀念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写到:“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温家宝总理2004年在访问德国时,还专门引用了这段话,很多华侨听了都热泪盈眶。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写到这里,我要特别地说一说季老关于写回忆和思念母亲的文章,在《赋得永久的悔》一书中,季老思念母亲时,他这样写道:“……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除了‘红的’以外,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和在家奔丧的日子里,对于季老来说,这是多么的撕心裂肺啊!

在季老的众多书籍中,他曾多次写到了他的母亲,每每读来,都令人感动!在季老初到德国留学的日子里,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他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在1936年7月11日的日记中,他写到;“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再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一篇《元旦思母》文章中,季老写到:“母亲逝世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了。我怀念她的次数却是越来越多,灵魂的震荡越来越厉害。我实在忍受不了,真想追母亲于地下了。”可见,季老这些年来思念母亲的程度越来越热烈,是常人无法想像的,也是无法体会到的。

写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起,特别令人感人和震撼的就是,2001年8月5日,已经90岁高龄的季老,在众人的陪护下,专程从北京赶到他的故乡——山东临清市官庄村——为母亲扫墓。后来,季老还写了《官庄扫墓》一文,在文中他这样写道:“……我一生不知道写过多少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同母亲见面了;但我在梦中看到的只是一个迷离的身影……今天我来到这里,母亲就在我眼前,只隔着一层不厚的黄土,然而却人天悬隔,永世不能见面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去,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我跪倒在母亲墓前,心中暗暗滴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旁!”是的,季老去世后,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他的其中一部分骨灰就埋葬在了母亲身旁,季老将永远与他母亲陪伴在一起。

就这样,每每读了季老回忆他故乡的人和事时,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不由得使我也回想起我的故乡的人和事……每每读到季老忆母亲、忆师友的这些性情文字,我不禁潸然泪下,便不由自主地也会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故乡的众多老人(我的奶奶、我的大奶奶、我的姥娘,还有许多邻居老人),她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都是影响我生命成长的老人,如今也都离我而去了。在无数个深夜里,我思念着她们,一想到她们,我便无法入睡,眼里便不由得噙满了泪水……

说到这里,有一点还不得不说,我与季羡林是老乡,同是山东人,我的老家与他的老家相距不足二百公里(我的老家是郓城县玉皇庙镇南郑村,隶属于菏泽地区,季老的老家是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隶属于聊城地区),这是我常常引以自豪的,一与朋友聊起季老时,我就很自豪地说起这一点来。

从学界同仁对季老的评价中,以及从季老所写的诸多书籍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来,季老学问精深,为人朴厚,感情丰富,具有一种大家的风范;他身上有一种“土气”,始终保持了山东农民的气象和山东敦厚淳朴的人品, 无不反映了他的质朴和宽厚,也体现了山东人的本色,我们山东人以有季老这样的学术大师而骄傲和自豪!

我敬仰季老,我缅怀季老。最后,我想用我的文学好友、山东平度市唐田中学教师徐培良撰写的《季羡林书籍引领我前行》文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的心情,并以此结束这篇短文吧!“季老近一个世纪的传记人生,历历在目地刻写在我的心中!敬佩季老浓浓的爱国热情,敬佩季老一片赤子的孝心,敬佩季老拳拳的尊师情怀,敬佩季老对友情的一往情深,敬佩季老在学术领域坚忍不拔的毅力,敬佩季老坦荡胸襟和达观处世的心态……季老用质朴率真的文字,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人生与学术历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季老的书籍所蕴涵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那清澈如一目见底的品格,读之催人奋进……我喜欢季老的书籍,更敬仰于季老的大德大智。愿季老的书籍,永远伴我一路前行!”

作 者 简 介

刘景常,笔名“故乡”,山东郓城县人,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文艺协会会员,长安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长安》文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选篇《故乡情.师生情》,现任职于西安思源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