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一种丰富的宁静
#情感#有的人,难以忍受孤独与寂寞,一独处就感觉百无聊赖、痛不欲生;
而有的人,非常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在独处中享受到一种“丰富的安静”和“内心的安宁”。
就如曾国藩在谈到“慎独”时候所说——慎独则心安。
一个人,能够在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继而觉得内心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坚持每天一个小时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慢慢修炼出一颗强大而丰富的内心。
一、内心强大的人,更爱独处
猛兽总是独处,牛羊才总是成群结队。
一个人内心越是脆弱,越没有安全感,越不喜欢独处;
一个人内心越是强大,越能享受孤独和寂寞,越喜欢独处。
为什么那些内心强大的人,总是能够在独处的时候会感觉到“丰富的宁静”呢?
作家周国平说: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可见,独处可以让人远离各种世俗喧嚣,让内心宁静,然后独自一人的时候又有事情可做,不是胡思乱想,继而在独处中不断丰富自我、充实灵魂。
其实,这便是《大学》中所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先要学会独处,知道自己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二、“丰富的宁静”是一种什么感受?
在独处中享受一种“丰富的宁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的时候,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周国平先生在散文中写道:
“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
朱自清也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写道: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读完这三位名人大家对于独处之妙处的描写,估计我们就能领略到“何为丰富的宁静”。
而且,我们会发现:越是有思想的人物,越是擅长独处、喜欢在独处中丰富灵魂的深度。
正如思想家卢梭所感叹:“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三、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避免社交活动,但是我们可以主动减少“无用社交”,省出宝贵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对于人生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被称为“当代最聪明的人”,但是大家殊不知,他的伟大正是在长年累月的独处当中孕育出来的。
爱因斯坦曾说:“我是一个真正的'孤独的旅行者’,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从年轻时候开始,爱因斯坦就是一个独来独往、善于独处的人,他经常远离朋友和家人,一个人出去散步,到山上安静的小屋里去闲逛、拉小提琴,或者驾着小木船出海航行,以寻找独处时的一种“丰富的宁静”。
就是在独处的时候,爱因斯坦想清楚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灵感,因此知行合一,在学术成就不菲。
正因为如此,他才由衷感叹道:“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独处是思考复杂问题、解决科学难题的大好时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独处也是理清思绪、想清楚人生困惑的不二法宝。
正如作家周国平在《独处》中所写: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结束语:
人是群居动物,也要学会独处;群居和独处就像吃饭和消化一样,当我们独处的时候,其实是为了进行内在各种思想、情绪的整合和消化。
一个人,光群居,不独处,会没有自我;一个人光独处,不群居,也会过于自闭。所以说,独处和交往都是属于我们的人生必需品。
人群居的时候,绞尽脑汁,心力交瘁;独处的时候,享受丰富的宁静,让心灵好好休养。人若想“内圣外王”,入世群居时,做个强者;出世独处时,做个智者。
而且,独处更是我们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所以说,人生最好的境界:在独处中享受“丰富的安静”。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