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对外人那么残暴

本文为"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编、转载、引用或者转化音频、视频,特此声明。

饱受压迫

元朝末年的腐败政治,让他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童年的压迫经历,更是让他对污吏心存戒备。少年的朱元璋目睹了元朝的如虎苛政害了无数的劳苦大众,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在残忍的黑暗社会中相继去世,造成了他流浪于民间的悲剧,历尽了艰辛。他亲身体会到了官吏们是怎样的残害虐待百姓,作为受害者,在他身上深深的体现出来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对毫无人性可言的贪官恨之入骨。残酷的现实、悲戚的经历,官吏的怒喝、百姓的哀求,一幕幕景象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所以在经过千辛万苦掌握政权之后,他不允许官吏有徇私舞弊欺压百姓的行为。对百姓充满了怜悯与体恤,对贪官充满了憎恨与防备。朱元璋为了使他的江山稳固,为了使官吏们尽职尽责,为了使百姓们不再受苦受难,他曾断然的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设御史台,加强了对百官监察,远远超过了历代王朝。对官吏施用重刑,对贪官的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食草。 把诛贪官的事迹列入《大诰》中,以示众人,警戒官员。在惩治了贪官之外,朱元璋的态度往往过于偏激,感情用事,认为人人都是贪污的,这使得他在治贪过程中才取了过激的行为,独断专行,是许多人死于不白之冤。他一手制造了“空印案”与“郭桓案”,涉及株连数万人被害。他支持官吏之间的互相检举告发,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诬告成为一种风气,冤案遍地都是,吏治的残酷性使朝廷内外惶惶不可终日。

性格多疑

出身贫农的朱元璋,没有家产,生活上无保证,十七岁出家当和尚,以乞讨为生。他没有任何文化,当了皇帝以后,每天面对一些学富五车的儒臣,可怜的文化水平,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之所以得了天下,依赖于一批文人武将,他的自卑心情绪越压越大,因之形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随时随地都怀疑臣民们不尊重他这个没文化的皇帝。他多疑的性格表现在大杀臣下和皇族,使大臣们恐怖到极致。每天上朝之前都要和家里人诀别,早晨走了不知道晚上是否会活着回来。他尤其对知识分子百般猜忌,残酷镇压。曾经受重用的大学士宋濂因高老还乡,有一年没来朝觐,他的儿子就被朱元璋杀掉了。高启在修完明史之后拒绝朱元璋的爵位赏赐,而被定为“不肯合作之罪”而被腰斩于南京。这说明,朱元璋容不得知识分子。明太祖的多疑性格,促使他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了一些他认为比他有文化,比他高明的人。

由于的猜忌多疑,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大兴党狱,成为诛杀功臣的工具。疑心韩国公李善长伙同胡惟庸图谋不轨,赐死时年七十多岁的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也被株连。李善长曾与他出生入死取得天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可却被饰以“天有星变,杀大臣以应灾”这样毫无道理的借口被杀。如此无端的猜忌,不必要的杀戮,造成了文臣武将的相继殆尽使许多人才不愿入仕,使国家少了许多栋梁的支柱。

本人还发过一些相关的帖子,可以加一下关注,看一下以前的帖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