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速递】唐摹王羲之《寒切帖》、赵孟頫《洛神赋》等重磅文物再次展出

9月30日,天津博物馆官方发出消息,“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展”书画类文物调陈上新。新上展书法作品6件套、明清绘画作品13件套,其中多年未与大家见面的唐摹王羲之《寒切帖》、元赵孟頫《洛神赋》卷等也再次展出,下面跟随小编去一睹这些旷世国宝书画作品的风采吧!

新换展品清单

来自天津博物馆官网

重点文物解析

唐·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卷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逸多变,为历代学者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影响极大。

《寒切帖》(又称《谢司马帖》、《廿七帖》),草书五行,共五十一字。卷尾有明代董其昌、娄坚题记。曾经南宋绍兴内府、明代韩世能、王锡爵、清代王时敏等人鉴藏,是流传有序的书法艺术珍品。

王羲之书法受到历代书家推崇,惜真迹早已毁佚,本作为唐代钩填本,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全帖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此帖可见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纯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风貌。

元·赵孟頫    行书  洛神赋卷

局部细节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入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诣,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犹精正书和行书。

今存世的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有多卷,此本为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为盛逸民所书,赵孟頫时年47岁。此作结体谨严、行中兼楷,运笔圆转流美,是赵孟頫行书代表作。全卷妍美洒脱,结构端正匀称,布局密中有疏,运锋飘逸中见内敛,气势端美中具俯仰起伏,深得“二王”遗意的同时,也显示出赵孟頫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款署“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为盛逸民书,子昂。”卷后有元代何心山、倪瓒题记,清代英和观款。曾经明代项墨林,清代陈淮、陈崇本、孙尔准、崇恩及近代张翼等人鉴藏。

元·赵孟頫    高上大洞玉经卷

局部细节

此作书于元大德九年(1305),赵孟頫52岁,正值壮年。作品结体妍丽柔媚,用笔遒劲彩飘逸。全卷近4700字,无一笔懈怠,字字工整秀丽,笔法稳健而又气息相通,无滞涩之感,可见赵孟頫书法之纯熟。。

款署“大德九年十月八日吴兴赵孟頫书”。卷后有明代文嘉、项元汴,近代徐世纲题跋。曾经明代项元汴、清内府、近代徐世纲、徐世章等人鉴藏。

元·杨维桢   行书《梦游海棠城记》卷

局部细节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别署铁崖、铁笛子、铁心道人等。浙江绍兴人。元代书法家,工行草书。书法融合汉隶、章草,及“二王”行草笔意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卷书写作者避世脱俗,畅游仙境的梦幻经历。笔法坚实,筋骨强健,结构紧结,将章草书之拙,欧字之劲,草书之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此卷作于“己酉”为明洪武二年(1369),作者时年74岁,是迄今所见杨维桢最晚年的书法作品。

明·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轴

纸本墨笔   崇祯癸酉(1633)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六年(1588)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是“松江”派的杰出代表,其绘画实践和理论是中国文人画合规律发展的结果,标志文人山水画的新阶段,对明末,尤其清代画坛影响深远。

此件作品以一河两岸式构图布局,山峦、坡石、丛树均用线条勾皴而不以水墨渲染。中锋用笔舒缓,笔力圆厚重拙。虽画房舍,但不着一人,画面呈现出萧散、空灵的境界。

局部细节

明·沈周   《虎丘送客图》轴

明成化十六年(1480)  纸本设色    纵173.1厘米 横64.2厘米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沈周没有走一般读书人科举入仕的道路,而是一生隐居乡里,醉心诗文书画之中。其画风老辣苍润,沉着浑厚,间作细笔,谨密中有疏通醇和之趣。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一批画家崛起于画坛,他们继承宋、元以来文人绘画的传统,尤以“元四家”为宗,讲求笔墨情趣与形式美,追求绘画对“士气”和“逸品”的表现。画史中将他们称作“吴门画派”,沈周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画家。
《虎丘送客图》画面布局疏朗有致,笔墨细腻秀逸,长披麻皴绘山石,笔法苍劲,苍松则以爽健之笔写出。人物虽较小并仅位于画面下方,却以朱色染衣,使其形象立时于画面中突出出来。本图虽为虎丘饯行而画,却并不是对真实场景的纪实性描绘,而是着力表现传统中国文人士大夫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美好向往。沈周将这种潇洒随性的生活态度以逸笔写出,再于画上题写五言长诗一首,更有当时的文士吴宽的题诗,可谓诗、书、画相映,共同构成了这一杰出的作品。

局部细节

清·傅山   山水花卉图册

绢本设色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人。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受道法、衣道装,法名真山,隐居不仕。博学多才,善诗文、书法、绘画,精通医学。山水骨格奇峭,丘壑磊落,率真朴拙而有奇崛之势;间写花卉竹石,超然出尘,不落窠臼。

傅山的绘画作品传世不多,绘画成就为其书法盛名所掩。傅山终其一生都对新朝抱持较为激烈的对抗情绪,其绘画作品常常以奇崛的构图,朴拙率真的笔墨抒发寂寥、荒寒的遗民情怀,画风既超逸恣肆而又奇绝孤高,在晚明清初的画坛显得尤为突出。傅山作山水不用传统山水画定势,布局简约朴实,设色淡雅明快,皴擦不多,丘壑磊珂,追求不加矫饰的自然天趣。

清·金农   佛像轴

纸本设色    乾隆二十五年(1760)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浙江杭州人。其博学多才,学识在“扬州八怪”诸人中可谓首屈一指。金农五十岁后始作画,并创“漆书”。其画造型奇古,尤工画梅。人物画多作罗汉、佛像,线条厚重,笔法老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自有一种古拙庄严之气。

画中佛像五官勾勒简洁明了,面带微笑,意态雍容,安详而恬静。衣纹则以书法线条绘出,充满古拙之气,有抑扬顿挫之韵律感。佛像周围,金农用漆书长题,布满画面。先是记述了佛像自汉代从西域传入后历代画家所绘佛像图以及绘制此图的缘由与场景。此后又引用友人的评价,表现出对本作的颇为得意。题字犹如佛像的背光,使其成为画面的有机部分。这是金农题款的特殊作用,其价值不仅在文字内容,还是构图的一部分。

按作者自题,此图绘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农时年74岁。

清·八大山人    荷花双禽图轴

绫本墨笔

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江西南昌人。顺治五年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别号雪个、个山、驴等,中年后号八大山人,他长于花鸟、山水,均别开生面,是清初杰出的书画家。

此图以写意法绘荷花、奇石、小鸟,笔墨简洁,形象洗练,笔法雄健泼辣,墨色酣畅淋漓,层次丰富。构图上,如盖的荷叶和厚重的园石上下呼应,盛放的荷花以简笔勾写,在荷叶后若隐若现,颇具风姿和动态。荷梗以长线写出,可见画家书法筋骨内含的功力。作者娴熟的运用水墨,营造出荷塘雅逸清灵的氛围。

款署“八大山人”。

本图曾经现代张善子、张大千兄弟收藏。

温  馨  提  示

本次展览调陈将持续展出两个月,到场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图片文字来源:现场拍摄/网络资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