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淳朴民风在早集/陈广德

爽利的一夜,在甜梦正酣的三更时结束。从临街的窗,又听见若有若无的阵阵“踏踏”。哦,久违了,家乡早集的脚步。

这是窑湾,苏北小镇,京杭大运河从这儿流过。古时这河里有船,岸上有纤,纤家经过,常在这里的几座砖窑旁歇脚、避风。船家问:“湾(停靠)在哪?”纤家答:“窑上湾。”窑湾由此得名。船只晚上停靠,凌晨启程。启停之间,卖吃食、青菜的因此而至,遂成早集(俗称“夜猫集”)。而窑湾又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方位,居南北水路要津,成为当时少有的水旱码头,引商贾大家纷至沓来,令早集经年不衰,相袭至今。

天未亮,人早行,习惯成自然。鸡啼伴着脚步,脚步踩落三星。灯火辉映处,一声“喝喽!粉条鸡蛋皮豆腐干多厚”,悠然而响亮,苍劲又绵甜。多年锤炼,别有韵味,非一般人所能学来。老人姓马,双目失明,小镇却在他的吆喝中打着呵欠睁开了眼。来了,四邻八乡的,挎篮挑担的,推车拉袢的,搭车乘船的……稀稀拉拉,三五成群,又连绵不断。落脚之后,都愿来这儿喝上一碗,喝一碗皇家遗风!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时,家境贫寒。他孝敬老人,不愿让母亲挨饿,曾偷偷“掀”了一大户人家的铁锅,不好在白天集市上卖,便于次日凌晨,扛锅来到窑湾早集,卖给了一位烧辣汤的,也趁热喝了两碗。这位马姓老人,是不是当年烧辣汤的后人,未曾问过,不能瞎蒙;小吃生意一直兴旺,与当年皇帝亲临摊前是否有关?更不敢揣度。而今这种吃食,称为“吗糊”,又是因为摊主姓马么?老人已经作古,但“吗糊”还在。于回忆中盛了一碗,细细品来,仍是儿时的滋味。

靠近“吗糊”摊,一溜儿多是小吃,烧饼、油条、小脆子,豆汁、热粥、豆腐脑,麻花、馓子、面蚕豆……各具特色,各有一灯,各占一方。杂而有序,乱而有致。

东方欲白未白。古屋老檐上的瓦松隐约可见,颤颤巍巍,似在诉说小镇的久远。人越来越多,议价声此起彼伏。“多少钱斤?”“四毛。”“再少点行不?”“行,约(称)点给你,自家园里长的……”老太太不再讲价,给钱称过就走。青菜是刚摘的,清新鲜嫩,露珠晶莹;语言是质朴的,句句淳厚,不打诳话。自由受管理时期,红袖箍曾围、堵、拦、截,也未曾改了这早集,怕是就与这淳厚和清新有关。童年,最爱在这些小摊前逗留,听听,看看,常常误了早读。对了,那时上学,早读,做操,回来才吃早饭。饭桌上,便有从集上端回的一碗淳厚“吗糊”,一碟清新鲜嫩……

鱼市开张略晚于菜市,却是早集的高潮。这里傍依大运河,背靠骆马湖,水产鲜货,得天独厚。一声“鱼来喽”,引动多少脚步。刚从运河岸边小船上卸下的金鲫、红鲤、青虾……活蹦乱跳,烹调后端上餐桌,一定还会摆尾。

早集的高潮之后,赶集人走散,如退了的潮。信步沿鱼市走上运河大堤,只见一泓河水,无风无浪,宁静安然,令人胸惬怀畅。霞光中,河面上腾起那似雾非雾的,莫非是说不出的情绪?

忽觉有点口渴,想必是刚才“吗糊”盛情,多放了佐料。走近傍街的茶摊,要了一杯热茶,问价,摊主竟认得我:“自家人,分文不收。”清香温热,实在不忍一口喝下。

走了,偏想回头。恋乡的情潮越涨越高,竟有温润的两粒夺眶而出……

作 者 简 介

陈广德,男,籍贯山东德州。现居江苏新沂。1987年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徐州市作协顾问。国家一级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当代》《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诗歌》《诗选刊》等100多家报刊,获《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星星》等180余次诗文大赛奖,诗集《爱你如初》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影视作品《在山水的怀抱里》《情定马陵山》《跫音》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最佳编剧奖、中国西安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微电影作品奖、中央新影“星花奖”评委会特别奖、中国潍坊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十佳编剧奖。已出版诗集《半涨之潮》《踏雪之声》《陈广德诗选》《无伞之旅》《守月之树》《水边的远行》《爱你如初》,散文诗集《爱的涟漪》《月亮河》,随笔集《心境的门户》等10部,执行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祖国啊,祖国——中国梦朗诵诗选》《清风徐徐——当代廉政诗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