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世纪前素描排线更稀疏,走向明确?
有同学提问道:
我看到包括文艺复兴三杰在内的大师,有许多作品使用粉笔,且排线清晰走向明确,不像现在普遍流行的密集排线。个人觉得旧的排线充满秩序美感,为什么现在不流行这种排线方式呢?
为什么十九世纪前的排线更稀疏且走向更明确呢?
因为那个时期的素描在这类画家眼里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张sketch(底稿)。
一件作品和一张底稿的审美、标准、需求是不同的。
那么作品的审美和标准需求是什么呢?质感、写实程度、细腻度、表现力
底稿的审美和标准需求又是什么呢?方便于作者的油画绘制即可
“方便于作者的油画绘制即可”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是在19世纪前这个时间段里,不同的画家对于底稿(sketch)的标准和需求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成立:并非所有19世纪前的素描都是排线稀疏、且走向明确的。
比如伦勃朗的素描作品:
作为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的素描可谓是既不稀疏,也不走向明确,
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
这就是伦勃朗心中的最佳底稿标准。
由此可见,底稿的审美和标准都源自于画家自身的权衡,而这个权衡更现实的证据便是他们的油画作品,一般而言,如果画家的油画底稿是下面这样的:
那么油画的笔触必然跟随着画面线条的走向
这一笔触的走势感和线条的走势感非常一致,直接这么说,排线更稀疏且走向更明确的线条,本身就是为了油画而服务的,
排线更稀疏是因为油画不需要画费劲的写实素描底稿,排线走向更明确是因为为了方便油画笔触的走势表达;
其实现在也有这样的排线方式,
在我们的素描学校中,这些大师级人物留下的素描底稿用他们明确且有走向的笔触,轻松且生动的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适合临摹学习的范本。
这种风格在素描学习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同时这种风格也可以被学习者采纳和延续。而这两点在伦勃朗的素描中几乎没有体现:
原因也很简单,来看看伦勃朗的油画:
在伦勃朗的油画中,伦勃朗更想表现的是他的光影造型,也就是著名的“伦勃朗用光”。
且在油画之中,他所使用的是大笔触地铺就画面,再小笔触地雕琢细节,更何况他的油画中没有明显的小笔触走势,所以他的素描的侧重点就是光感的表现,他的素描也就不需要明确的走向或稀疏的线条了。
当然,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这种走向明确的线条用于素描有另外的深意,那就是便于版画制作,版画顾名思义就是印刷制品,需要画家先雕刻一个印刷版,在印刷板上刻画完所有的内容,再拿纸进行大批量的印刷,印刷成成无数张版画,
这个时候,画纸上的每根线条都意味着铜版上的每道刻痕,而走向明确的线条是创作铜版画的基础,看看自己兜里各种颜色的毛爷爷,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排线方式组成的画面。
这种就是铜版画的表现形式,这其中当属丢勒的最为经典,铜版画在那个时期还有个很强的现实作用,就是印刷传播,无论是宣扬宗教信仰还是小说插画,
在那个年代,版画是非常主流的传播阵营;所以你会发现,当个年代有这种素描习惯的画家往往都有版画创作的经历:
再到后来,随着铜版画的发展,这种明确的线条表现形式也有传承:
(图片是莫兰迪的铜版画)
让我们拉大看看细节
是不是也是你所说的线条分明,走向明确?素描关系也做的很好?
哪怕在现代艺术中,也可以用铜版画的方式来刻画线条分明的作品出来。
(图为康定斯基的铜版画)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并不是只有十九世纪前的部分画家的素描排线更稀疏且走向更明确,这种素描有为适应版画创作而产生的倾向,有这种素描习惯的画家往往也创作过版画;
这种素描也可能是为油画服务的底稿,稀疏是因为底稿不需要详细,线条明确是因为便于指引油画的线条走势;
这种风格不仅和时代相关,更多的是和作者的创作习惯和方向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