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商业,生态 | 零售战“疫”①
灵兽按
情况严峻到就算加价,支付更高的工资,也找不到人。
作者/十里 灵兽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770篇原创文章
1月23日那天早上,张亮醒来看到武汉即将封城的消息,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疫情真的严重了。
作为多点Dmall武汉的城市经理,张亮在一周前带领团队做了春节期间的履约预案,对单量和拣货情况做了预估。尽管如此,实际情况比张亮预想中的还要棘手。
封城之后,线上订单开始陡增,“透过那一张张订单,都感受到消费者的恐慌。”张亮说,而订单中的单品,也从往日的平均几个上升到三四十个,高峰时的实际单量更是超出预估的300%,且加上正值春节期间本就“用工荒”,再受到疫情的影响,配送人手不足成了主要问题。
张亮告诉《灵兽》,作为零售的一线人员,压力还远不止于此。
几天前,张亮下面的两位配送员因为淋雨发烧、感冒,公司紧急要求他们停下工作去检查身体,得知是普通感冒后,主动要求返岗,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如果不工作,武汉居民的生活用品将无法得到保障。
不只是配送人员,面对冗长的零售条链,中国的一线零售人员数以千万计,他们是毛细血管的最末端,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一环。
而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宛如一场考试,一面镜子,这场大考是对零售企业供应链和到家模式的验证,顺着这个链条,也更能感触疫情对零售业的影响。
撑起社会责任的一线零售人
随着疫情的蔓延,远在武汉千里之外的北京,也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这一刻,仿佛也拨动了一线零售人员的弦。
“到岗前先洗手再测量体温,没有异常后戴上口罩,以1:200的消毒水对门店内购物车、收银台、货架和花车进行擦拭,一天重复三次。”超市发学院路店店长刘鑫告诉《灵兽》,各个门店都做了强制要求,这不光是对顾客负责,更是对员工负责。
而《灵兽》通过走访北京的各大商超发现,在入口处也基本配备工作人员,为其进入店内的消费者测量体温。
只是受到疫情和春节假期的影响,传统卖场内削减了往日的“人情味”,只有零散进入店内的顾客,工作人员也撤去了部分,为了利于通风和人流快速流转,营造春节气氛的大型堆头也被撤掉。
这一切过于冷清的场面与几周前的喧嚣相比,好像恍如隔世。
大年初二那天,正当疫情防控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时,不少顾客沉不住气了,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恐慌性抢购生活用品尤其是生鲜商品的现象。一位一线的零售人员回忆,货物上架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居民的抢购速度,尤其是蔬菜类,本来库存是足以支撑周边居民春节间的需求,一抢购、囤货完全打乱了节奏。
据家乐福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和天津两地大年初三的蔬菜订单量为80吨,初四翻倍到161吨,初五就已经到了220吨。
不仅蔬菜水果被顾客买空,连平日里购买频次不高的米面粮油都成为畅销品,“就连老干妈都有囤货的,一次性买了五瓶”,一线零售人员回忆。
据悉,疫情期间(除夕至大年初六),京东到家的蔬菜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了510%,水果同比增长超300%,鸡蛋增长770%,乳制品增长370%,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90%。
看到这一现象,很多企业立即启动补货,永辉超市总裁李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永辉推行供应链保供举措,采购人员全体停休,返回产地及批发市场。”
直到初九,一些不顾疫情危险和放弃假期的一线零售人员才将居民疯狂抢购的“窟窿”填满,恢复日常的供应。
也正因为消费者的抢购潮,导致平时每两天订一次货的零售商,不得不提升企业的采购量,而当消费者趋于理性后,消费力度减小,大量的备货还未售出,零售商不再需要大量进货,这直接对上层的供应商和基地造成影响,打乱了零售业本来的平衡。
疫情,春节,被打破的供应链
“抢购潮直接导致企业把压力施加给采购方,我们四处找货,有时候拿到一批批供应商的联系方式,非常惊喜,但联系下去发现不是没人接听,就是暂停工作了。”一位传统零售的采购说。
而在基地方,山东寿光的菜农告诉《灵兽》,“菜就在地里,长出来了,找不到人采摘、包装,联系不到运输车辆去配送。”因为在疫情下,寿光不少地区进行封路,封村的措施。
一边是零售端寻求货源,一边是基地端运输不出来。这或许就是零售业最遥远的距离,而整个生鲜供应链链条被隔断的背后,还有诸多因素。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的物流分为合作社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配送到零售商,或者零售商自行前往基地采购,而无论哪一种形式,在春节加疫情的期间,都是十分困难的。
九州兄弟联总经理孟杰告诉《灵兽》,春节期间各产地的大部分加工厂采收工作已经停止,工人放假回家,产地代办也纷纷休假。另外,受到疫情的影响,物流运输环节根本无法保障,运费翻倍,成本极高令企业无法承受,且无车愿意接单,尤其是无法找到送货到南方疫情严重地区的车辆。
情况严峻到就算加价,支付更高的工资,也找不到人。
而蔬菜品类大多地域性较强,货架期短,且品质也不好把控,所以对山东寿光蔬菜影响最为惨重,滞销十分严重,滞销直接导致蔬菜价格下跌,这也在零售端显现。
据悉,水果黄瓜正常收购价在每斤3元左右,2月1日的收购价则是0.5元-0.8元/公斤。寿光物流园的白萝卜1月28日批发价为2元-3元/公斤,1月31日,价格已经跌至0.6元/公斤。
尽管收购价格回落,但中间环节的成本却一再增加。“就算前期采摘、分拣都在村、镇上解决,但物流还是无能为力,很多地区受限,有隔离14天的制度,让运输工作很滞后。”一位生鲜供应商说。
正因为人手紧缺导致供应链环节成本高,春节期间,部分蔬菜等民生商品进价成本激增,零售企业夹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十分“头疼”。
生鲜品类该如何定价?是对零售商的考验,如果价格高则不被市场接受,再次打乱零售业的平衡;如果价格低,销售连高昂的成本都不能覆盖。所以,不少零售企业为了维持菜价的平稳销售,甚至公司掏钱补贴菜价。
但这一现象并非要全部甩锅给“抢菜潮”,而是受到疫情影响,全国餐饮业停业,让原本要流向餐饮渠道的蔬菜也无法正常流通。
线上、线下的一次大考
大年初三,武汉中百江夏购物广场店的胡师傅接到订单后,如往常一样分拣,送到顾客的指定地点。
但随后在沟通中得知,顾客的实际地点却在10公里之外悠然居,因为武汉封城,一位哺乳期的母亲只与襁褓婴儿在家,所以,想出下了一单能够配送到的地址,再通过配送员送货到家的法子。
胡师傅看到这一情况,以及订单中的两罐奶粉立即向公司请示,得到批准后,骑行超过配送3倍距离的地点送到顾客手中。
眼下,相比去人员密集的超市,配送到家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相对保险的选择,线上买菜则成了突破口。“这时候基本都是老顾客下单了,所以要尽全力保障。”张亮告诉《灵兽》,疫情无疑为配送和分拣都增添了巨大压力。
到家业务订单量的暴增不止发生在武汉,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春节防疫期间,全平台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0%。
另外,线上电商平台也在这场战役中收获颇多。
每日优鲜春节交易额同比暴增350%,召回休假员工、或连夜赶往全国各地采购蔬菜,叮咚买菜组建了安全、供应和配送三个方面的“战斗小组”,以应对暴涨的需求,但因为货源和人手问题,生鲜电商的供应面临很大挑战。
“今年的订单是去年的10倍,主要以叶菜为主。”一位区域加工中心的员工告诉《灵兽》,在疫情期间,加工中心的员工都在加班加点,保证蔬菜供应上架,也保证线上订单的调度。
但即便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冷库中,依然无法保障包装蔬菜的供应,所以门店只能以散装销售方式为主,正值春节,再加上疫情,人手不足的问题在零售各个环节尽显。
而人员不足也意味着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春节期间支付的工资较平时相比要多出来2倍,尽管订单暴增,但成本很高。
在武汉封城后,很多线下商超因为人手原因暂停了到家业务,武汉家乐福从大年二十九就暂时关闭线上渠道。甚至,不少线下零售业对到家业务还只是观望,而面对骤减的线下人流,或许引发新的思考。
其实,在业内对于到家业务一直有很大争议,到家业务究竟能否替代到店业务,甚至是取代到店,本是很难成立,但通过这次疫情来看,到家业务的确撑起部分门店的营收,成为消费者的一大选择。
如何应对市场未来波动
初九之后,零售业进入了转折点,陆续的人员返工到岗,生鲜供应基本恢复正常,而因为前期暂时的消费不足、需求短缺和供应过剩的滞销情况也得到了缓解。
但有专家建议,不论是零售商还是供应商,都应警惕现阶段的供应过剩所导致的下一阶段有可能出现的供应紧缺,尽早做出行之有效应对预案。
只是,企业应该反思在天灾面前暴露出的供应链问题,如何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能保证全链条的平稳,以及到家业务的问题,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更好的融合,包括门店的运营等等,这些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解决。
某水果供应商告诉《灵兽》,目前生产端已经受到影响,预计今年会损失10%~30%,现在的形势,很可能会耽误春播,影响下半年农产品的生产供给。
其实,面对冗长的零售链条,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最应该的是将其链接起来,而非孤立的合作,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环节价值。否则,不管身处零售业多少年,还只能是“靠天吃饭”的陪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