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术 | 1949年以来的中国集合住宅设计变迁(下)
周燕珉 李佳婧 | 1949年以来的中国集合住宅设计变迁
上期微信,我们主要介绍了我国住房商品化时期前的集合住宅设计变化历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期微信,我们将分析我国住宅商品化时期集合住宅的楼栋与户型设计变迁及其设计演进背后的内在机理;还将基于对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居住生活方式发展方向的分析,展望未来集合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住宅商品化时期
图1 安居型住宅平面
图2 舒适型住宅平面
为在满足9070政策下为购房者提供大户型选择,一些住宅项目设计时将一户划分为两户,销售时引导消费者同时购买。在住区规划形态上,大量采用“拉高拍低”的形式,即将同一个项目地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设高档低层住宅,另一部分用于建设高层小户型住宅。这一开发模式中,成本较低的低密度住宅能够带来高利润,节地的高层住宅则带来更多的可销售面积。然而,伴随土地价格日趋昂贵、城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为了尽可能提高容积率、节约公摊,这一模式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走到了全部以高层住宅为主的模式。
图4 9070政策下的小户型塔式住宅平面(北京富力阳光美居)
图5 采用连廊式平面的保障房住宅
与此同时,随着2013年12月开放单独二胎,2015年10月全面开放二胎,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对套型的需求也随之转变。由于许多家庭希望老人帮助照看孙子女,套型需容纳夫妻、两个孩子以及老人的居住。
同时,改善型需求也在不断增多,相应地使购房需求开始呈现以三房为主导,二房减少,四房增多的趋势。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成交新房中90㎡以下套型占比从2015年的48.8%下降到2019年的26.34%。二线城市则从40.04%下降到8.51% [1]。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同能级城市的住宅市场分化日趋明显,户型设计也呈现差异化,具体表现为:一线城市户型更注重性价比、三四线城市户型更注重舒适性。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一线及准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高企的局面未有改观,导致新建住宅户型总面积有不断缩紧的趋势。2019年,一线城市销售的三居室新房中,52%的套型为100㎡以下 [1]。高房价也催生出许多空间紧凑、灵活可变的小户型设计。
如图6,重庆某住宅项目65㎡三房套型中,设置了与客厅、主卧联通的小型多功能房,可作为儿童房使用,并巧妙地兼顾了三个空间的采光。
图6 带有多用途空间的紧凑三居室套型(重庆龙湖好城时光)
图7 设置三分离浴室的小面积两室套型
例如,2015年二线城市四房套型仅占成交套数的6.19%,2019年则攀升至17.21%;与此同时,二房套型占比由2015年的40.67%下降到2019年的20.14% [1],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伴随改善型户型逐渐成为主流,大户型的居住空间品质也不断升级,例如设置开敞的西厨与早餐台空间,设置多个卧室内套卫生间,采用横厅扩大视野和空间宽敞度,设置灵活可变的二孩居室等(图8)
图8 户型中设置可变空间应对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变化
集合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展望
如前所述,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造技术、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等对集合住宅的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人口与家庭结构正经历着持续转型,智能化技术日新月异,健康与绿色住宅也在疫情发生后愈发受到重视,这些变化都对未来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笔者尝试从应对家庭结构变化、起居功能变化、健康与卫生需求、居家办工需求等四个方面,对未来集合住宅的设计趋势进行展望。
近几年,我国单身率、离婚率、中老年人空巢率逐渐加大,导致单身户不断增加 [2],户均人口不断降低(图9)。
图9 2000-2018年我国户均人口数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婚育观的改变也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标准核心家庭(即夫妇与未婚子女居住)逐渐减少,而单身居住、夫妇家庭(又称丁克家庭)增多 [3],老人与保姆同住、亲友共居等多元化的居住需求也在扩大(图10)。
图10 2002年与2018年不同人口户数占比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目前二、三、四线城市住宅购买趋向于“一步到位”,三室、四室是住房市场主流户型。根据我们的观察,近期主流的大户型设计中多倾向于满足户均人口较多的家庭需求,而对远期家庭规模缩小时的居住需求考虑不足。未来户型设计需要更加灵活化,以应对未来户均人口不断降低与家庭结构多元化的趋势。
例如在含有多个居室的套型中,可通过户型布局设计使之变为可分可合的“老少户”,当父母来帮助抚养孙子女时可临时居住,当子女成年离家后可以灵活用于出租,父母需要养老时也可以接来同住(图11)。
图11 可灵活划分为两套的户型设计示例
因而,在未来的住宅设计中,可能需要改变过去在起居厅中以电视墙与大型沙发为核心的“惯性设计”,而需要满足更多样化的家庭休闲娱乐活动需求、促进成员间的交流。起居厅空间的面积可以适当缩小,空间布局需要更灵活、与其他空间的联系需要更紧密。
例如,电视与沙发也许不再是起居厅的“主角”,可以采用壁挂屏幕、投影等占地更小的形式替代电视、节约空间。起居厅的家具布置需要满足灵活、易移动的需求,便于随时调整空间布局,开展健身锻炼、亲子互动等活动。起居厅与餐厅、厨房等其他空间的视线联系也变得更加重要,以尽可能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
通过空间设计、结合各类设施设备,可帮助居住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引导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住宅玄关设计中可能增加洗手、消毒、污物暂存等功能;又如,卫生间空间可能结合智能化设备成为健康指标监测、健康管理的空间。
未来在住宅中不仅需要考虑设置书房空间,还需要考虑多个成员同时在家办公学习的需求。例如,为实现彼此间互不干扰,卧室、起居厅、阳台等空间最好都具备设置办公学习功能的可能。又如,为满足家庭成员间相互照应的需求,厨餐之间、书房起居之间可采用隔音、可视的隔断,使家长做饭、居家办公的同时兼顾照看孩子。
小结
1949年以来,我国集合住宅从合住型,发展到了住宅商品化后的安居型、舒适型,之后又受到土地价格、房价的影响逐渐走向高层小户型。从“没房住”到“住得下”,从“分得开”到“住得精”,我国集合住宅建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各时期的住房政策、标准直接影响着各时期住宅的形态和平面布局,而更加本质的变革动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住宅并非是单纯根据使用需求设计的产品,而是受各时期社会、经济、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综合产物。尽管过去七十年我国集合住宅设计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追求住宅品质和设计的精细化方面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住宅建设还需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努力适应新时代下更加多元的家庭、社会变化,满足人们对更健康、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朝着更加以人为本的方向前进、发展。
上期推文回顾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CRIC发布的历年商品房销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