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散文】陈华清 | 真好,周庄有你在
总第1302期
文字 | 陈华清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春天的南粤,海风轻轻拂动海面,海浪轻轻涌动,发出一阵阵轻微的“哗哗”声,海鸥掠过海面“欧欧”欢叫,各式船只在海上穿梭。我在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闻着涛声,嗅着海味,重读周庄文友张寄寒先生的书,还有他跟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往的书简,那些真诚而深情的文字,又一次把我带到江南。
1989年的春天。那是烟雨朦胧的暮春,三毛从台湾来到江南的周庄。周庄的粉墙黛瓦、欸乃的船只、曲折的街巷……周庄数不清的美景、美食,让这个走遍世界的率真女子流连忘返。她在周庄的田园里,捧着金灿灿的油菜花,喃喃自语:我还会来的,我还会来的。三毛对这块土地有多大的爱,才会有如此的言行,如此的感动!
三毛的到来让作家张寄寒既欣喜,又遗憾。欣喜的是,三毛如此喜欢他的家乡,令她如此难忘;遗憾的是,自己在文化站工作,又搞文学创作,因为出差,没能陪同自己景仰的三毛一起看周庄。作为周庄的文化人,文化使命感促使他追踪三毛在周庄的行迹,写成了《三毛在周庄》。此文获得“海峡情”征文奖,发表在《中国旅游》上。
世间的缘分总是那么神奇,仿佛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三毛的邻居兼好友陈达真先生恰好看到《三毛在周庄》,恰好也到周庄行走。他特意去周庄文化站找张寄寒先生,说明来意。见到三毛的好友,寄寒先生如同见到三毛本人。他欣然接受陈达真的请求,复印一份《三毛在周庄》,并给三毛写了一封短信。寄寒先生做梦也没想到,名扬天下的三毛给他回信了!捧着这封跨越台湾海峡、沾着宝岛椰香的回信,寄寒先生激动万分。还在读大学的女儿也是欣喜万分,抢过三毛的回信大声诵读。他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感受海峡那边三毛的情意。
三毛这封写于1990年6月2日的回信很短,不到400字,却是深情款款。她说,周庄是让她魂牵梦萦的土地,我们要把“周庄”当一个文化的珍宝保护好。并约定这一年的金秋十月,她再去周庄,去找寄寒先生,叫他帮忙找一个小客栈,她要在周庄好好住上三五日再走。她不想惊动其他人,只想静静地亲近周庄的山水,“在大街小巷,走个够!”她像小孩子说悄悄话一样,叮嘱寄寒先生“不要告诉人家,除非是文雅人”。在信的最后,她欢喜地说:“真好,周庄有你在。”
寄寒先生和三毛素昧平生,就他的一封信和一篇写她在周庄的散文,三毛立刻给他回信,说出了这句话,他能掂量得出它的分量。所以,每次读到“真好,周庄有你在”,他不禁热泪盈眶。
感动于三毛对周庄的热爱,收到三毛回信的当晚,寄寒先生马上铺笺提笔写信,盛情邀请三毛到他家住,带她去品尝周庄的美食。他设想着,月夜下,陪着三毛驾一叶小船,荡漾在周庄那井字形的河道上;带她去张厅居民家,吃一次别具风昧的周庄阿婆茶……
寄寒先生这封写于6月16日的来信,三毛于当月25日就给他回复了。从周庄到台湾有几千公里,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可只差不到十天时间,三毛就给寄寒先生回信了。她必定是一收到信就回复。这再次印证了周庄及周庄人在三毛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在第二次回信中,三毛提笔便说很喜欢“认识你这样的朋友”。对于吃这件事,她从来不考究,可是上回那顿周庄的中饭,实在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难忘。信不长,也像第一封信一样,只有短短几百字,却充满了三毛对周庄的热忱,对寄寒先生及家人的关爱。
三毛只来过周庄一回,却对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江南水乡充满了热爱,关心它的现在,关心它的未来,视之为“故乡”,对它念念不忘。爱屋及乌,她对周庄人的爱也像对这块土地一样,热爱之至,关切之诚。当她遇到像寄寒先生这样对她充满热忱的周庄人,三毛情不自禁发出“真好,周庄有你在”的感叹。三毛是一个率性、坦诚的人,她走遍世界的千山万水,而让她产生“故乡”感觉的地方并不多。所以,她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来自内心真实的世界,是她的肺腑之言。
寄寒先生开始了等待,等待三毛和他约好的秋天周庄行。从知了声声的夏季,到枫叶红遍的秋天,他无数次地站在家乡依依的杨柳下,盼望出现三毛修长的身影,或是那欸乃的乌篷船里,突然走出来长发飘飘的三毛。冬天到了,纷纷扬扬的白雪飘满了三毛走过的石桥,像铺上了白地毯。那只载过三毛的摇橹船,寂寞地泊在小河边。寄寒先生伫立雪中,望穿秋水。等不到三毛本人,哪怕是她捎来一个口信也好啊!
1991年1月,寄寒先生终于等到三毛的消息,却是晴天霹雳!唱着滚滚红尘的三毛断绝红尘的一切念想,芳魂追随她的爱人荷西去了。他悲痛欲绝,看着三毛的遗照,一遍遍追问:你怎么舍得离开热爱你的周庄人?你难道不想再看一看让你魂牵梦绕的周庄?你不想再在周庄的大街小巷走个够?你难道不想去张厅居民家中吃阿婆茶?
江南的烟雨依然朦胧,周庄的小河依然潺潺,可世间再无三毛!不,三毛没有走,她永远留在周庄,永驻在寄寒先生心中。他一次又一次写纪念三毛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他觉得还不够,还应该为她做点什么,不负三毛的“周庄情”,也让三毛的音容笑貌、三毛精神定格在周庄。他想到在周庄开一家纪念三毛的茶楼。他的想法得到支持。1994年1月4日,是三毛仙逝三周年的忌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三毛茶楼开张了。
这是一家普通而又不同凡响的茶楼,寄寒先生倾注了全部心血。每天,他必到三毛茶楼看一下,指点一下。茶楼一开始由文化站职工管理,但由于管理人员不理解三毛精神,经营不善而面临关门。寄寒先生心痛不已,决定停薪留职承包三毛茶楼。跟一般生意人不同的是,他经营的是三毛的精神和周庄的吴文化,而不仅仅是茶水。他跟爱人做了分工,一人负责茶水,一人负责文化。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三毛茶楼有了生机,成了周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退休之后,寄寒先生像麦田守望者一样守着三毛茶楼,哪儿都不去。他有退休金,儿女都在国外发展得不错。他并不缺钱花,茶楼的生意其实也赚不了几个钱,他守着三毛茶楼,是守住三毛和周庄的情缘,为周庄扬三毛风采。
三毛茶楼成了周庄一个文化符号、文化名牌,为世界各地热爱三毛的读者搭起一座桥梁。每天,有无数的来客来这里看一看,喝杯茶,缅怀一下三毛,留下怀想的声音。这些,也成了寄寒先生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在他眼里,小小的三毛茶楼是一篇长长的散文,他穷尽一生都写不完的散文。他在茶楼的墙上写道:“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有办法……”这是三毛对王洛宾说的话,也是寄寒先生的心声。
如果三毛在天有灵,感应到寄寒先生为她所在的一切,她一定会再次发出感叹:真好,周庄有你在。
陈华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湛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国内外近百家报刊;已出版《有一种遇见在岭南》等10多部文学专著;长篇小说《跨海巡洋》《地火》等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全国性文学奖项;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江南”》曾多次在当当网上榜;美文《最美的康乃馨》等被全国多个省市选作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