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村联动,孕育“烟火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实现功能互补发展互促,形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空间

五村联动,孕育“烟火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的“水母驿站”外景。 本报记者 赵立荣 摄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王嘉旖
      
       ■长江口,从空中俯瞰宝山区罗泾镇,海星、花红、新陆、塘湾、洋桥5个村,由东至西依次排开。一条蜿蜒的乡间小路长21公里,将分布两侧的村落与产业有机串联。村里老人出门闲逛,总会不时偶遇都市游客,村民熟悉的稻田草垛常被城里人当作“网红打卡地”
      
       ■五个村落的原居民曾经历过乡镇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亲眼见证了因生态保护而腾退工厂。如今,这里又率先探索出一条新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串珠成链、抱团成片,实现优势互补,最终亮出“一村一品”。同时嵌入产业、文化、生态等复合功能,就此,乡村不仅实现了功能互补、发展互促,更迎来了面貌上的整体焕新,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新空间由此形成
      
       乡村振兴意味着什么?一位来自上海郊区的基层干部这样注解——“有烟火味”。晨起的林间鸟鸣声、午后的客堂间闲聊声、池塘水畔阵阵蛙声,共同构成了江南乡村的勃勃生机与满满活力。
      
       长江口,从空中俯瞰宝山区罗泾镇,海星、花红、新陆、塘湾、洋桥5个村,由东至西依次排开。一条蜿蜒的乡间小路长21公里,将分布两侧的村落与产业有机串联。村里老人出门闲逛,总会不时偶遇都市游客,村民熟悉的稻田草垛常被城里人当作“网红打卡地”。
      
       五个村落的原居民曾经历过乡镇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亲眼见证了因生态保护而腾退工厂。如今,这里又率先探索出一条新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串珠成链、抱团成片,实现优势互补,最终亮出“一村一品”。同时嵌入产业、文化、生态等复合功能,就此,乡村不仅实现了功能互补、发展互促,更迎来了面貌上的整体焕新,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新空间由此形成。
      
       试水
      
       “无中生有”,乡村嫁接新产业
      
       “乡村的根源在人,只有把人聚起来了,乡村才有未来。”在罗泾镇副镇长吴华看来,沿江滨海的地理优势,让罗泾镇拥有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然而,正是这份独特,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限制。
      
       六年前,水源地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曾在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乡镇企业开始腾退清理,数量达80多家。工厂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不仅让村集体收入受影响,连带着人气也下降了。
      
       既要美丽乡村,又要产业兴旺,成了摆在村民们眼前的一道考题。尤其是对既无村庄也无田园的村落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就在此时,大健康产业走入了规划者的视线。他们生出奇思,乡村空气好、风景佳,何不探索母婴康养产业?
      
       这一想法与连锁母婴康养品牌“馨月汇”不谋而合。然而,这一方案一开始在公司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母婴康养产业与医疗资源捆绑极其紧密,在远郊农村开设基地,市场能否认可?项目团队在实地考察多次后,终于决定将罗泾镇塘湾村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母婴康养村。近40%的植被覆盖率、纵横交错的河道湖网,都让他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我是看着这个康养中心一点点造起来的,特别有感情。”80后青年单正玉,土生土长的塘湾村人。两年前,她辞去市中心的工作,返乡加入馨月汇。如今,她已是这里的一名行政主管。最近,她还在积极学习母婴护理技能,“在这个行业多掌握点知识总没错,”单正玉说,嫁接起的全新产业不仅为本村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整个村落注入了新的生机。
      
       抱团
      
       整体规划,“盆景”变“风景”
      
       “有烟火味”,不少来过罗泾镇的人们频繁地提及这个词语。人气旺、烟火盛的背后,正是规划之初就嵌入“全周期”的整体规划思路。
      
       罗泾镇辖区内,海星、花红、新陆、塘湾、洋桥5个村都位于国家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同时这五个村落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为此,三年多前,当 “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被提上日程,在启动规划之初,罗泾镇就有了整体视角,通过组团连片建设,放大这五个村落的特色和功能,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叠加效应。
      
       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对上海郊区农村的设施更新、文化溯源和精神重塑。“在这样一轮更新后,将会重构人们对上海乡村的认知。”罗泾镇乡村振兴办副主任朱广力这样说。
      
       事实证明,借由整体规划的道路及设施架构,果蔬采摘、垂钓、耕织体验、农事体验等散落于五村之内的不同业态被充分盘活。“盆景”最终成了“风景”。
      
       比如,未开业就爆红的星空营地,是一个落地在海星村千亩涵养林的休闲旅游项目。一个个呈透明状的小屋,形似蒙古包。白日里是阳光房,入夜后可将浩瀚星空尽收眼底。每到踏青时节,这里的预约量总是供不应求。
      
       涵养林不远处,有一个清凉舒爽的海洋世界——“水母驿站”。或蓝或绿的养殖箱里,成长阶段不一的水母悠游水中,成为遛娃好去处。它的身后则是孕育着宝山湖长江蟹的水产养殖基地。“规划设计,不仅做的是空间生态的规划,更注重产业的协调发展。”朱广力告诉记者,由于地处水源保护范围内,他们对于产业业态的选择格外严格。也正因此,直到现在都有意料之外的虹吸效应——好生态、好业态,正吸引着第三产业和创意产业源源不断入驻。
      
       抉择
      
       从一棵树的去留,读懂乡村梦
      
       吸引来了游人,罗泾镇也成功保留住了原居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乡村振兴,一大批“乡村规划师”从都市来到乡间,他们所要做的贡献是:如何在尊重原有资源禀赋和气质风貌的基础上,叠加现代生活功能,规划者们“乡村原型”的视角甚至细化到“一棵树”。
      
       罗泾镇当地保留着大片香樟树,经年累月,这些香樟树已长成一大片难得的林地。为开辟乡间道路,这片林地的取舍成了一道难题。有人说,要将道路开辟得宽一些,来往车辆才容易通过;还有人说,要将香樟树替换成景观树,更显气派。但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他们最终决定保留香樟树,并将道路确定为“小尺度”的乡间林道,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行。
      
       从一棵树到一间屋,游人们就此可以读懂这些村落的过往与现在。设计师们说:路旁的香樟树,或许是某位老人孩提时代嬉戏过的场所;随处偶遇的自建屋,或许凝结了屋主几代人的历史。小尺度、个性化的方案,让村落风貌和肌理被完整保留,烟火气也在其间尽显。
      
       特别是,原居民的意见也充分被尊重。规划过程中,村民们可以在代表大会上提出自己的愿景,不少一一化作了现实。譬如,有村民都期待能有一个“村宴厅”,于是塘湾村引入第三方企业“品膳坊”,不仅面向本村居民更向全镇开放。去年,紧跟着夜间经济热潮,还推出了乡村夜市。
      
       更多村民得以参与这样一种美化与振兴。清澈的河面之上,一根根粗壮水管被绘上了蓝天白云,这些灵动的彩绘图案全都出自90后青年许艳婷之手,生活在海星村的她,将自己艺术设计的特长运用在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