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避免哈尔滨王府井恶劣营销侵害城市形象的方法

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的这次营销已经严重越过了底线和红线,如果当地仍然报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心态,希望于舆情的自然冷却来躲过这场风波,恐怕不会如愿,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在后续不断演变升级的民意愤怒中沦为涉事企业的背锅侠。

可以发现,自11月1日当地网民持续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互动社群爆料传播开始,不断引发社会愤怒,呈现出微博、微信、抖音等全网平台关联引爆态势,网上观点谴责倾向高度一致,呼吁当地严惩重罚声音强烈。

分析认为,受该营销恶意调侃革命先烈、娱乐解构革命历史等客观原因影响,网上讨论已经呈现出热度陡增、情绪叠加等明显过热态势,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及时介入、主动处置,极易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心理补偿落差,出现“责任认定转移”和“攻击矛头转向”,而让自己卷入这股舆论旋涡,折损哈尔滨城市形象。具体舆情分析如下:

一是捆绑红军革命形象进行恶劣娱乐营销严重亵渎民族情感。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持续加强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等历史情感不断深入人心,成为社会舆论一致共识,特别是经历此前大V@作业本侮辱邱少云、洪振快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舆情事件后,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恶意碰瓷革命营销等网上恶劣行为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民众的革命意识、价值观念被逐步唤醒,形成一道埋于舆论深处的价值底线和道德红线。此次,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用红军光辉形象,进行娱乐化恶劣营销,不仅严重亵渎了红军的光辉形象,而且大大伤害了每个人心中对敬畏历史、敬畏先烈的道德情感,亟需通过及时的严厉惩戒给予情感安慰,防止出现情绪极端化演变。

二是西方万圣节“妖魔”角色与红军正义形象之间易产生“高级黑”攻击联想。观察发现,目前已有许多网民针对万圣节充斥妖魔角色与红军正义形象之间展开影射联想,怀疑这可能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低级红”碰瓷,而是借助万圣节妖魔角色来故意“妖魔化”红军正义形象,正在不断被人采信。个人分析认为,这种猜想判断虽然会让人越想越真、越想越像,但这只是一种“由果推因”的动机论猜测,不代表真实情况就一定如此。需要提醒哈尔滨的是,如果哈尔滨相关部门后续线下处置滞后,这种猜想猜测的网上信众一定会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可能被人“反向操作”,陷入极端化旋涡,不断加剧后续处置的难度。

三是“正在调查”等搪塞回应持续刺激公众产生强烈声讨心理。舆情发酵至今,已有警觉媒体线下联系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核实信息,得到了类似“知悉网上相关争议”“正在进行调查”等范式回应,更是刺激公众产生了不满意、不接受等负面情绪。舆论一致认为,这场营销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公开官宣的重点活动,其不可能不知情,而面对如此清楚的事实,却选择“正在调查”这种表现自己事先并不知情的措辞,明显有违常识。事实上,这种回应姿态也间接助燃了公众表达更强烈谴责、更强烈声讨观点的意愿,让舆情出现热度的二次助燃、情绪的再次叠加。

当然,关于西方洋节,我们在进行网上讨论时,也要注意区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提倡是不是意味着抵制的问题。事实上,中西方文化的确需要交流,不提倡过洋节并非禁止过洋节,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我们提倡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提倡过万圣节、圣诞节,为的是要在社会层面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进行一个有效而明显的区分,因此我们也要防止被“一定要抵制洋节”“不抵制就是卖国”“过圣诞节就是汉奸”这类反向极端口号带偏带歪。

二是个人怎么过洋节的尺度问题。或为了好玩,或为了娱乐,如果有人还是要坚持过洋节,就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和分寸,不能用矮化中国传统的方式去盲目迎合西方节日。比如,此次穿着红军衣服去扮演万圣节的鬼怪装,这是一定会受到来自线上线下的一致谴责和惩戒的。

三是社会机构和商圈商场能不能搞洋节活动的问题。法无禁止即可为,社会办学机构、商圈商场企业可以搞万圣节、圣诞节这类活动,但同时也要明白,如今的社会形势已经大改,崇洋媚外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而对市场最敏锐、对利益最敏感的社会企业,可能要评估类似活动产生的信誉风险,尤其是像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这次产生的信誉折损。

最后,我希望哈尔滨能体现城市作为,及时介入事件处理,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