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气虚痰喘者,六君主之——哮喘医案一则
白某,男,35岁。2008年4月13日初诊。
患哮喘10余年,近1年来进行性加重。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差。近2月来每日依赖静滴“氨茶碱”(每次2支),有时每日需静滴2次。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喘甚,胸憋胸闷,痰多色白,晚上喘憋较甚,不能入睡。纳差,大便不成形。面青唇暗,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虚数。胸片提示“双肺支气管炎”。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功能明显减退,扩张试验(+)”。
证属肺脾气虚,风痰壅滞。治以补气化痰、祛风平喘为法,方用六君子汤合三拗汤加减。处方:人参6g,炒白术12g,姜半夏9g,橘红9g,茯苓12g,生麻黄3g,炒杏仁12g,白果9g,桔梗9g,浙贝母12g,葶苈子(包煎)12g,僵蚕12g,蝉衣9g,炒莱菔子12g,赤芍9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明显缓解,咳、喘、憋俱减,痰转利,色白泡沫样,口干不喜饮。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稍静。已停用氨茶碱。上方稍作调整,处方:人参6g,炒白术12g,茯苓12g,姜半夏9g,陈皮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僵蚕12g,蝉衣9g,葶苈子(包煎)12g,射干12g,浙贝母12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诸症进一步好转,面色转润泽,面见喜色,晚上可以安睡,纳食好转,走路快时气紧,咳嗽不多。舌象同前,脉细缓。上方去浙贝母,继服7剂。
咳喘渐不明显,体力进一步恢复。上方去射干,继服7剂。
无明显不适,精神恢复较好。上方加补骨脂9g,继服7剂。
后以上方加减,渐加补肾之品,治疗2月余,诸症皆失,生活如常。
按: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谈到六君子汤时说:“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但在哮喘发作阶段,医生心中常存“急则治其标”,即使辨为气虚痰喘,也很少会径直投用六君子汤,致使治哮名方常受冷落。本案治疗始终以六君子汤为主,首诊加用治标药,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用治标药,取效倒也捷速。
《张氏医通》在论喘时指出:“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生脉散;有痰,六君子汤。”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