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内经》《难经》五腧穴应用的异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五腧穴的临床应用非常复杂,也非常广泛,在《黄帝内经》、《难经》中都有不同论述,各处所讨论的内容都有不同,因此学习起来有很多难处,到底哪一个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遵循哪一个方法呢?很多地方看起来又是矛盾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是由于每一个穴位的虚实不同,同时5个穴位之间又有五行之间的关系。所谓虚实,是指其纵向的阴阳关系,所谓五行关系,是指穴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有生长化收藏的不同。由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造成同一穴位在不同书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法不同。例如,《黄帝内经》中是冬刺井穴,而《难经》中则是春刺井穴,这里的原因很多,同一个穴位刺在不同的季节,是因为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或者说每一个穴位的针刺方法都不是固定的,我们仔细想一下,正常来说是不用针刺任何穴位的,也就是说当穴位的阴阳平衡时,是不需要针刺任何的五腧穴,而需要针刺五腧穴的原因,是当五腧穴的阴阳平衡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该穴的虚实发生改变。第二,是该穴所处的五行性质发生改变。

五腧穴的虚实发生改变是什么意思呢?正常来说,每一个穴位的虚实是平衡的,就是不虚不实,那么什么是穴位的虚实呢?

首先,要了解穴位是由什么组成的,穴位的最外层是皮肤,然后是脂肪层、肌肉层,最后到骨。在这期间还有就是经脉和络脉,经脉一律纵行,位置很深,脉管相对比较粗大,络脉则是从经脉分出来,横向连接经脉与皮肤和其他的组织。当我们扎针的时候,针就扎在这样的一个层次当中。扎针不是放血,所以尽量不要扎到脉上,当然这个脉也主要是指络脉,由于经脉的深藏与脉管壁粗壮,针灸不会扎透脉管壁的,如果不小心针灸扎出血,也是因为刺破了小的络脉。

其次,针灸扎在不同层次当中时,统称为经隧,目的是得气,此气源于精化气,当穴位得气的时候,会影响到各个层次的不同组织,包括经脉和络脉。

最后,所谓穴位的虚实,就是气血的虚实,血在脉中,气在脉外,一般来说气虚则血虚,气实则血实。血的虚实多与肝心两脏有关,气的虚实多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如果一个穴位虚表现为气血不足,则有寒;如果一个穴位实也是气血有余,则有热,这个有余多是由于梗阻引起的。针刺的目的就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补法是补足气血,也就是温阳祛寒;泻法则是去其有余,也就是滋阴清热。

那么,穴位的五行性质的改变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五行性质,是指穴位的木火土金水5个不同属性,《黄帝内经》中将每个穴位按照自然的季节性质用五行配伍五腧穴。这个五行属性决定了5个穴位的所藏气血的多少,例如,井荥穴多血少气,俞经多气少血,合穴气血平衡等。当井荥有余时多采用放血疗法,当然荥穴的气相要多于井穴,荥穴有余也可以泻其气。而井荥不足时也可以用补法,除了手法以外还可以用灸补气血。俞经穴多气少血,合穴气血相等,其治疗方法相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由于气血的不同,井穴多寒,荥穴次之,俞穴多热,经穴次之,合穴寒热相当。

这就是五腧穴的实质,因此所有治疗方法的不同都是源于此,这里没有矛盾之处,只有根据不同情况而具体操作不同。

表4-10-1就是《黄帝内经》、《难经》中的关于五腧穴的五季的对应,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仅供大家参考。

表4-10-1 《黄帝内经》与《难经》的五腧穴的适应证及其治疗对照

下面就《黄帝内经》与《难经》中的五腧穴的应用加以说明:

1.五腧穴的五行属性为,阴经的井荥俞经合,始于井木;阳经始于井金。五腧穴的阴阳属性从阴阳不同的经脉上已经分辨出来,阳经对应天之四气,阴经对应地之五味。

2.“春取络脉分肉,夏取盛经分腠,秋取经俞,冬取井荥。”春夏多阳多热针刺在脉,秋冬多阴多寒针刺在气穴。

3.《黄帝内经》:“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所谓“冬刺井”,是指病在藏,冬季该藏不藏,针刺井穴;“春刺荥”是指“病变于色”,因病而面色发生改变时针刺荥穴;“夏刺俞”是指“病时间时甚者”,因病症表现有时间歇,有时加重,针刺俞穴;“长夏刺经”是指“病变于音”,因病而声音发生改变时,针刺经穴;“秋刺合”是指“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阳明胃热盛表现为多气多血,甚至出血,以及由于饮食不节而病者,针刺合穴。显然这里的不同季节对应不同腧穴,是不同病症对应不同的五腧穴,与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不同。

4.《难经》:“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长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难经》所言是指,春季阳生,针刺井穴是因为邪在肝;夏天阳长,针刺荥穴是因为邪在心;长夏阳气居于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针刺俞穴是因为邪在脾;秋天阳收,针刺经穴是因为邪在肺;冬天阳藏,针刺合穴是因为邪在肾。《难经》所讲的内容与《黄帝内经》不同,因此也就不存在矛盾之处。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