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伴”风波原本可以不是这般结局
好吧,这篇我们来很温和地讨论这个事。
首先,我还是坚持《舆评丨山东大学这篇回应是反面典型》这篇文章的主旨观点,搞“学伴”活动这事原本不会闹得这么大、也不会发酵这么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与山大一系列近乎低能的舆情处置操作存在密切关系,也警示着我们其他高校千万要引以为戒,否则下个可能就是你。
国际事务部那个情况说明表达的意图其实已经很清楚,这事不是山大一家在搞,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哈工大等名校都在搞,言外之意是山东大学替人挡了子弹,凭什么锅都让山大背,这不公平。
这里引出了这波舆论最本质的问题,即留学生制度和留学生待遇。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有着“好客”传统,每次路过山东也都会看到“好客山东欢迎您”的广告牌,说明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即便有些特殊待遇是完全可以获得社会理解的。
那么,舆论对留学生在华高校学习期间有些优惠、有些待遇,其实并不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感,比如留学生生病时,安排下同校的志愿者陪伴下,很正常;再比如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平时生活学习时,安排下同系的志愿学生帮助下,帮助其尽快适应在华的礼仪风俗,这些都很正常,但这里面要把握好一个度,即留学生待遇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待遇差不能太大,不能让人感到有强烈的悬殊感,造成“留学生是一等公民”“国内学生是二等公民”这样的负面观感。
这恐怕是当前舆论为何频频质疑的最关键点,大伙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现在全网都在质疑山大“学伴”活动,甚至扒出质疑学校为照顾留学生车祸,招募25个志愿者,不就是因为差距太大、待遇过高的缘故吗?
这些问题如果不正视,再怎么官微跟评、再怎么发文喊冤都没用,因为没有问题的正视根本无法让已经产生强烈意见的网民有听你解释讲理的心情,这就是舆论。
真心劝一句,《比歧视更愚蠢的是臆测》这种扣帽子强行洗白的文章还是别约了,你找的这些大V不是在帮你,他是在用反向黑的手段把你一步步推进舆论深渊,最后折损的只有学校百年的名声和社会的公信力,而风波过后,他们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
舆论引导要综合评估四个效果,即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舆论效果,在不涉及政治立场、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舆情引导要尽量避免去强调“谁对谁错”,毕竟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的工作环境以及从事的职业又不尽相同,更何况还有政治立场、性格差异等思想层面的客观因素,在这么多外因内因作用下,网上观点有不同、意见看法有分歧,甚至出现对抗,这都很正常。
以这起风波为例,要取得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关键是要在通报回应、跟评引导、观点表达等环节中释放出对舆论反映出的当前一些高校的留学生待遇相比国内学生确实太大的抵触情感最基本的认同,正视问题后再通过通报信息的释放和充满谦虚姿态的解读,与网民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在观点磨合中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建议路径,这才是负面舆论正确引导该有的打开姿势。
客观地讲,这份通报内容其实挺好的,但问题出在了底下的跟评,让通报原本可以很好的舆论效果付之东流,令人遗憾。
关于上篇文章,许多人留言表达对观点的支持和对被没收分享键、转发键的愤怒,其实讲真我倒还好,文章确实点得狠了些,也敏感了些,没第一时间干掉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但我真的着急,担心。因为从今早网上持续出现一些动辄指责网民“抹黑山大不怀好意”“这帮刁民总是要害朕”文章判断,舆论后续走向会更加负面。
不知有没有发现,这些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各种扒皮的截图、文章,数量更是呈现几何级增长,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一旦这些扒皮信息被人为集纳,势必会吸引恶意账号介入,后果不堪设想。
真的,听我一言,调整下策略吧。
咖啡已经不管用了,需要杯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