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面有阴阳

中国书法是一门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艺术家,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用笔、用墨、结构、布白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运动以表现情感和意蕴的艺术。书法是一门具有哲学意味的艺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和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相通。书法中刚柔、虚实、大小、长短、粗细、枯润、浓淡、正欹等变化,生动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一、阴阳相生理论 阴和阳是一组反义词,可是它们却能统一、和谐的搭配在一起,产生美。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如果缺少阴和阳的其中一个,就不会有今日之辉煌。古人云:“根本者,阴阳也。阴阳共存,相生相克。 好的书法家首先需要领悟阴阳,因为一个好字必须阴阳和谐。书法中的阴阳和谐之美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横细竖粗,撇细捺粗,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体现。因为一个好字,它中间的阴阳必定是共同存在的,并且搭配的很和谐。做到了阴阳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做到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反之,如果一个字之中只有阳与刚而无阴与柔时那么它就失去了生机,以致于僵硬掉了。同样,如果一个字中只有阴与柔而无阳与刚时,那么字就失去了“骨”与“筋”,从而成了一团软泥或是一盘散沙。以柔克刚,以刚扶柔这是阴阳统一、和谐的方法。 欧阳询在《传授诀》里写道:“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书法中的阴阳不仅仅指细与粗,柔与刚,还有快与慢,窄与宽,大与小。书圣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这里可以看出笔画与字的结合必定要适中,这也就是阴阳和谐。 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作书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要求“动如山河,静如山丘。”又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线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行美感目,神美成心。做到阴阳统一、和谐,使书法艺术美妙无比。 二、“计白当黑”理论 “计白当黑”,作为中国书法结体及章法的一条金科玉律,是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提出的。它见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叙述自己学书经历时说:“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又说:“完白计白当黑之论,即小仲左右如牝牡相得之意。”小仲,指与包世臣同时的书家阳湖黄乙生。小仲主张:“书之道,妙在左右有牝牡相得之致,一字一画之工拙不计也。” 牝牡相得,意为对立统一、彼此和谐。说明“计白当黑”本质上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小仲主要指的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邓石如则强调笔画与空白之间的关系。 关于白、黑之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辞海》对此解释道:“意为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但要貌似蒙昧,以沉睡韬晦自处。这是古代道家所谓‘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显然,老子取的是白、黑的比喻意,借以阐述其处世哲学。但对白、黑这一对立物内在关系的揭示,以及所持知白守黑的观点,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国书法是以黑白为主调的独特艺术,邓石如提出“计白以当黑”,是直接而巧妙地应和了老子的哲学观。它抓住了书法艺术造型及布局的关键,有利于营造书法深邃而美妙的境界,显示出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布白有字之布白,行之布白,篇之布白。和谐则有黑之和谐,白之和谐,黑、白之和谐,而尤以黑、白之和谐为要。书法形式靠黑、白共同完成,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也是黑、白的综合形象。只有黑或只有白固然不会有书法,黑、白失调也不是好的书法,难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但是,一般人往往只注意黑的线条,而忽略了白的空间,因而不能自觉地追求和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计白当黑”提醒并要求人们把白和黑看得一样重要,统筹考虑,就为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提供了前提,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和谐有整齐的和谐与错落的和谐之分。王羲之《笔势论》云:“分间布白,远近宜均。”蒋和《书法正宗》云:“布白停匀,一气贯注。”均、匀,就是协调、和谐,而不是一律均等。有整齐,也有错落,且往往交织在一起,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刚柔相济理论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董其昌草书《白居易琵琶行》、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 中国书法艺术把人的情感、自然的节奏、点画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画运动都从属于表现情感。美在于整体的和谐。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书法的整体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单纯中见丰富。统一而无变化便成单调,变化而无统一则杂乱。书法的整体美不仅指书写本身(正文与落款),还包括篆刻与装裱。 四、“天人合一”理论 “书虽一艺,与性道相通”这里所说的“性”指人的心灵,“道”指自然中生动。中国书法表现了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理性、情感、想象、感觉等。中国哲学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书法中刚柔动静变化,正是自然中生命运动的体现。中国书法把自然和心灵融合在一起,可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 中国文化从根子上把人与自然相融,先秦两汉的“天人合一”理论其基本内涵就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到了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发挥下,“天人合一”理论更加体系化,周密化,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汉代蔡邕的《笔论》就从自然界各种事物形态的角度来探讨书法艺术美的本质。“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行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水火、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为之书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风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神”;怀素在凝望暴风骤雨中触发了灵感,在笔端涌出“壮士拔剑,神采动人”的风采;蔡邕从别人粉刷墙壁中领悟到“飞白”;颜真卿从透雨的房屋中领悟“屋漏痕”,以及“锥画沙”、“印印泥”都是自然意态刺激的结果,大自然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的灵感之源。 造型艺术本来最不适合用来表现抽象哲理的,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却是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的。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佛学把精神作为第一性的思想,把精神作为世界本质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使书画家们更加普遍地强调主观作用,强调作品内在精神的意义,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主观审美意识的表现,当作艺术美产生的起点,是十分深刻的。在佛学的启发下,“意境”在文学艺术界深入人心,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清境、意境”,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等观点。意境说的发展使文人画得到迅猛的发展,而在宋元之际成了中国书画的主流。在书画论著中关于意境、神境、写境、造境、禅境等论说连篇累牍,其技法中的虚实、连断、枯润、疏密、黑白、让就等理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创造上则出现了王维、郑虔、米芾、苏轼、黄庭坚、文同、梁楷、马远、夏圭、徐渭、石涛、朱耷等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书画名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一格。 书法的文化品位讲情理,也讲情性。更强调的是文化意识。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是书家自身综合修养的体现,通姊妹艺术就能融会贯通,互相借鉴;深谙字理,可以自作诗文联语,体现字外功;精通哲学,能懂得怎样运用辩证法,小小一个汉字里包含了长短、粗细、大小、疏密、俯仰、向背、浓淡、收放、黑白、燥润、虚实、连断等多种矛盾,使书法作品于矛盾中求统一,于不和谐中求和谐。 漫步书林,中国书法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证实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其它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哲学的微言奥义,史学的深邃精密。诗歌的一片天赖,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入静,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等,书法艺术都能兼收并容,从而丰富了自身。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和电子信息大潮的涌动中,书法艺术已完全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而它的艺术性也越来越不被青少年所理解,因此,重视书法艺术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写字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书法与文字的关系,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其造型可追渊到远古的象形文字,即所谓“依类象形”等。大篆和小篆,都与自然物象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与生活,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源泉,然而,随着历史地不断发展,至今,书法的实用性渐渐退位到微乎其微的地步,书法艺术的欣赏性却水涨船高地得到了体现。 评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我们往往用“形神俱备“来称赞它。按通常的理解:“形”是指书法中可视的点画结体,章法,墨色等形质;“神”是指这件书法作品的气韵,神采,特别是这件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个人的气质,风格与学养等,但这仅仅就是一件书法作品而言的,只是整个艺术形式的“个体”而言的,如果我们统观书法这一整体的艺术形式,那它承载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气质,风格与学养了,而是书法艺术中更为至高无上的精神承载。 几前年来,人类的诞生从畜牧业的个体到进而伦为一个国家的整体。而当时,人类唯一祈求的就是能够风调雨顺,能让自己国家的农业能不断地茁壮成长,因此他们不断的时时关注着与自己农业息息相关的天象,在长期的观察里,人类意识到日月星辰,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河流岳耸,莺飞草长,这就证明着宇宙中一个根本的观点:万物都在时空中位列有序地互补互动,相互依存,十分和谐。在古人描绘的《太极图》中有形象地表现,图内,黑白二鱼回旋,其阴阳二气浑圆和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而书法艺术则可视为另一种形式来表现的《太极图》。甚至比《太极图》更为生动形象,气象万千。蔡邕《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里,它的每一基本的构件都呈现着潜具的倔强的生命力,十分地充满笔划的“质感”。书法里的每一点一画都应该是沉着而鲜活的,扎实而富有生机的,它具有凝聚的力量,冲破阻力运动前行的力量。古代书法里的点画线条有很多征引此况,例如孙过庭《书谱》里是这样描绘钟,张,二王的书法奥妙:“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高之行;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柱,顿之则山安。纤纤之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段精彩的描绘往往使人不知所云,其实在这奥妙的境象里,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是书法艺术之美,也是生命力量之美。 古人云:“根本者,阴阳也。”了悟阴阳则大道在心,感而逐通,与天地同心,与日月通行,则智慧自生,方法自来,成功在那,所以说阴阳之道,人生之道,是智慧之道,永恒之道:①阴阳合一,和为贵;②阴阳互生;③阴阳互变;④阴阳相克,制约;⑤阴阳生克,互为互见。在写书法时,必须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做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作书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要求“动如山河,静如山丘。”又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线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行美感目,神美成心。以柔克刚,包含了以静制动,以柔胜强的特点。俗话说:“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正是《道德经》所强调的。 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 在书法作品中,在黑与白,点划,结构与章法等形式的自由运用中处处表现出对统一的和谐关系:提与按,迟与速,轻与重,动与静,方与圆,藏与露,俯与仰,疏与密,开与合,虚与实,浓与淡,枯与润等等相辅相成,相互生发,实际上这正是宇宙中万象阴阳调和的抽象再现,阴阳调和是书法之大本。 书法在门类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它迥然不同于绘画,音乐,戏剧,建筑等。它不对物象作具体的摹拟,写照,象征,他无违章,无渲染,无雕饰,无装扮。书法创作使用了化繁为简,化简驭繁的最为简洁的结构形式,使用了最为凝冻的,净化的线条,因而从容把握了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结构,使书法更加有了丰富性,涵盖性,更能体现一静一动,一虚一实,一刚一柔的阴阳交合之道,折射出宇宙的规律,生命的现象与人生的感悟,书法也因此成为了“我们民族最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0)

相关推荐

  • 浅论书法艺术中的章法之美

    摘要:书法作品中各个局部的安排.连缀,聚点成画而成字,集众字而成篇,形成书法艺术的整体美,也叫章法美,而章法美也就成了书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欲达此境界,就应当遵循"左顾右盼与相呼相应.计白当 ...

  • 写书法为何要先“默坐静思”——读蔡邕《笔论》札记

    熹平石经(局部) 东汉 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博学,善文辞,晓经史明音律,能书画,书法擅长篆隶,特别是八分体隶书.蔡邕在书论方 ...

  • 【书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洛阳堵车”,竟然是他造成的。。。

    "蓝色字" 弘扬鲁公文化   传承颜体书法 "其现视及摩写者,车乘几千余两(辆),填塞街陌",造成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竟然因为几块石头.此时非一般的石头,上面镌 ...

  • 什么是“阴阳”?书法也有阴阳,只要知道这两点就可以了

    "阴阳",是一个简单朴实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其具有统一.对立和互化等三个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论著中是最常使用的一对概念.凡世间万事 ...

  • 「愙斋书法」【阴阳】在书法章法中的运用

    技法上,[用墨]与[节奏],是书法阴阳的关键. 曾国藩曾经以八卦中的乾坤二卦来论书法:"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 ...

  • 书法里面的阴阳论,你懂吗?

    书法艺术是通过阳刚.阴柔来表现其艺术的.阳刚.阴柔是书法的基本构成,在书法中是相互交替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书法的整体平衡. 首先要弄清阳刚.阴柔是什么,从<易经>上理解,阳刚是雄 ...

  • 看不懂古人的书法?教你一招——论书法中的阴阳理论

    矛与盾在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有过犀利的论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与盾是对立的,如同<易经>中的阴阳理论,一阴一阳谓之道,相生相克,构成了世间万物 ...

  • 书法中的阴阳指什么

    写回答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 ...

  • 书法必须具备“阴阳相应”!若不具备呢?不是书法!

    文︳王呈祥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这是宋代苏辙的一句诗,是说阴阳属于自然,而人会跟随着自然老去,逝去的青春也无法挽回.为何要说这句诗?因为今天的文章就与"阴 ...

  • 书法 书分阴阳

    书分阴阳 入 青 <周易·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就书法而言,还应该"有书道焉".从&q ...

  • 什么是书法的“阴阳”和“韵味”?

    书法艺术是通过阳刚.阴柔来表现其艺术的.阳刚.阴柔是书法的基本构成,在书法中是相互交替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书法的整体平衡. 首先要弄清阳刚.阴柔是什么,从<易经>上理解,阳刚是雄 ...

  • 书法运笔的起收、阴阳、方圆、顺逆

    一 起收运笔的起与收,即书写开始和终止的运作,自然是运笔的首要方法,所谓"一画之法,妙在起止",应当特别重视.起笔也称发笔.落笔.下笔.起笔要意在笔前,"慎终于始&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