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场的十点半——清凉佛国五台山
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好友便聒噪要往五台山去拜山朝庙,其虔诚之心几乎令人感动,无奈因缘未至,由于不得已的意外而致中途改道,虽旅途尚属圆满,然心内而言却不得不说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
今番时节,终于条件具足,于是乎装满行囊,去年的心结也总算是有个了结了。五台山名声在外,怕是妇孺尽知了,与周遭亲友言及此行,得到的反馈无一不是烧香拜佛许愿磕头之言语,恐怕对于佛家,对于寺庙,人们所能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过如此了,真是不知道到底谁该哭晕在大雄宝殿。
当然收获这略有些尴尬的局面也必是有因果的,毕竟五台山好歹也是佛教圣地,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大名鼎鼎的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想必以智慧作为象征符号的文殊菩萨对于众生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力的。
本人对于各种仪式性极强的活动一向都是深恶痛绝的,故虽然对于佛法之博大精深无比折服,却对那些繁杂的佛教仪轨并不十分在意,平日里往来寺庙也断然不会做虔诚礼拜状,当然这不免被某些人斥为对佛不敬,每每此时,不过报之莞尔一笑,能于口海中做到不嗔不怒,也算对佛法的交待吧。
所以对于五台山之行,和虔诚发心的好友相比,在我身上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游览观光的心情。虽旅途艰辛,终点却也顺利到达。在割肉般的买了一百多大洋一张的景区通票之后,还是颇为兴奋的驶入了景区,并入住了一家相对算是体面的宾馆,当然房费又让本就脆弱无比的内心滴血了好一阵子,看着手中的钞票像面巾纸一样递于美女收银员的时候,剜心之痛已然全部挂在了脸上。
五台山,顾名思义,就是五个台子的山,此言不虚。五台山之所以有此名,正是这一片山系之中有五座最高的山峰其山顶的地势极为平坦,直异于寻常名山,而五座山峰的方位又刚好分别位于东南西北中,故得名五台山。而这五个台子每个亦都相去数十里之遥,所以想要尽数攀登游览,却是难于登天了。
安顿妥当之后已是黄昏,景区内的寺庙怕是皆已山门紧闭,故只得填饱肚子为先,游览计划留到翌日进行了。在与餐馆老板的闲聊中,方得知那高耸入云的五个台子都不在景区之内,如果我们要去征服那些山峰,则必须要驶出景区,那样一来一百多个大洋的门票也便作废了,此时葛朗台老头儿恰如其分的上身附体,终于避免了那本已经血流成河的心底再撒上一把孜然。
这景区本身是一个小镇,名曰台怀镇,依山路而建,呈南北向的狭长形状,道路一侧有一条自山上流下的潺潺小溪,水声和着徐徐的山风,别有一番清凉舒爽。初进宾馆房间,视力格外敏锐的好友发现其并没有安装空调,鉴于如今已是三伏天的事实,想象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未免有暴毙的危险,故我们便作退房打算。但又考虑到旅行旺季,宾馆实在难找,也只得暂时将就,待明日再作打算。当然,度过了那紧闭窗户,裹严棉被,尚觉瑟瑟发抖的夜晚,对于空调的执念瞬间消散,退房的念头也就彻底的寂灭了,想来若是有人在这五台山中卖空调,只怕是血本无归了。常听人言五台山乃是清凉世界,亲身感受,方知此言不虚了。
五台山本是文殊道场,自然拜谒文殊菩萨应是此行最为主要的活动。清晨的山里,愈加的清凉,有些瘦小体弱的游客甚至已然披上了外套,与手机里显示的日历略有些格格不入。顺着山路北上,一路上沿街布满了各色的餐馆,宾馆和佛教用品商店,低矮的房屋,并不算精致和讲究的门面,略有些千篇一律的菜肴和商品,实在是缺少些惊艳的感觉,故对于这几日的伙食也就不再做过多期许,果腹即可。
走不多时,便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座寺庙——殊像寺,此时天空适时的飘起了绵绵细雨,使宝相庄严的殿宇又多了几分柔美和清新。殊像寺始建于晋代,经历代毁弃修缮,如今沧桑斑驳的古刹依旧不惊不抑,不悲不喜的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五台山最大的文殊殿和文殊菩萨塑像更彰显了它与众不同的气象,同时也更好的吸引了那些有着猎奇心理的游客们。
雨中的殊像寺,香火还算旺盛,当然还算不上拥挤。为了暂时避雨,在文殊殿中驻足了好一阵,高大的文殊像绚丽多彩,不太同于寻常寺庙佛像的色调单一,与庄严肃穆中又多了些许的亲近,只是菩萨高高在上,微微的俯视着虔诚匍匐着的众生。愈加细密的雨依旧浇不灭殿外那冉冉升腾的青烟,每个人手中那高举过头顶的三柱香也仍然顽强的燃烧着香客们的祈求,不生不灭。
离开殊像寺,一路向北,很快便来到一条满是兜售佛教用品商店的小巷。经过当地人指点,通过这条笔直向上的路,就到了五爷庙了。这时,便多出了不少类似武侠小说中那些轻功了得的大侠们突然冲出挡住去路,当然,别紧张,他们只是想要为我们提供导游服务的当地人。当然,既然是提供服务,必然是要明码标价的。
好友慷慨大方的掏出了20块钱,算是与其中一个导游缔结了服务契约。从导游的口中,我们惊讶的知道,原来这五台山中最著名的便是这五爷庙了。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五台山据统计共有124座大大小小的庙宇,其余123座的香客加起来都不及五爷庙的一半。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力让这所谓的五爷在大名鼎鼎的文殊道场独占神魁,使得正主文殊菩萨都不得不黯然失色呢。
这时,20块钱的作用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那位“热心”导游的口中,我们得知,这五爷庙中供奉的所谓五爷,本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即龙王五太子,当然作为一名天津人,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他那不幸被哪咤扒皮抽筋的可怜的三哥。
言归正传,话说一日文殊菩萨闲来无事游山玩水,行至五台山这块地方,发现天气及其炎热,大地赤旱,百姓热死、渴死者甚众。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忍百姓受苦,便到东海龙宫取走了镇宫之宝——歇龙石,安放于五台山上,从此这五台山便清凉无比,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话分两头,龙王五太子出差归来,发现一向清凉的龙宫此时闷热无比,连宫里养的皮皮虾都热熟了。太子听了巡海夜叉的报告,方知道歇龙石被文殊菩萨给拿走了。太子一向心高气傲,怎能忍下这口恶气,便腾云驾雾去到五台山与那文殊菩萨理论理论。
理论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五太子勃然大怒,显出巨龙真身,用龙尾将当地五座最高的山峰瞬间扫平,变成了五座平坦的台子,这便是五台山来历的神话版本了。
当然,文殊菩萨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两神插招换式就战在了一处。无奈五太子毕竟法力微薄,全然不是文殊菩萨的对手,很快就被菩萨收服了。看来愤怒的发泄还是要以实力作保障啊,否则只能让人当凉菜拌了。
好在文殊菩萨毕竟是佛家大德,慈悲为怀,就将五太子囚禁于北台顶上,专门负责为百姓降甘霖,润众生,所以这五太子就成了一名百姓祈雨的神祗。想来在以前的农业社会,土地收成便是百姓的命根,而农业更多的只能是看天吃饭,所以雨水就成了人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下不下雨是与百姓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也正因如此,五太子在民间的地位是越来越高,逐渐的成为了五台山地区最受欢迎的神明,而且为了更加彰显其亲民的形象,百姓也习惯性的将其称为“五爷”,后来为了方便百姓求雨,干脆将五太子的庙宇移至台怀镇,又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而五爷所掌管的项目也由降雨扩展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做官、求学、娶媳妇、生孩子等等等等,而且其灵验程度据说极其逆天,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一个亿,五爷的大名最终响彻海内外。当地人还给五爷起了一个佛号,叫广济龙王菩萨,果位非凡。至此,五爷基本奠定了其在五台山神祗的头把交椅,而作为道场主人且法力更高,更快,更强的文殊菩萨只能默默垂泪,望月自怜,在寥寥的香火笼罩中独自叹息了。
当然,随着时代车轮的碾压,到了如今,要信五爷也不是十分简单容易的事情了。既然五爷百般灵验,有求必应,那么必然许愿求运的人会不远千里前来,只为在五爷像前深深一跪,许下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愿,至真至诚。五爷嘛,自然愿望是得以实现的,在中国,尤其是佛教信仰鬼神化之后,还愿之说便逐步兴起,并成为信徒香客们所必须遵守之行则。
五爷的还愿自然不能等闲视之,据“导游”大姐讲,五爷庙的还愿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挂牌匾,牌匾的内容十分统一,一律是“有求必应”四个大字,且必须就近在五爷庙外的那些商店里迎请,价位据说从二三百到百十来万不等,当然,不同的价位挂的位置也是截然不同的,几百块的匾只能被随意的摆放在殿脚或者墙根一类的地方,要是富贵人家,肯花上十几万,那你的匾便能得享殊荣,被挂在大殿高处或相对显眼的地方,实在是大荣誉,大功德,大面子。你说我为了表示诚意,自题牌匾,大书“利益群生”四字,亲自献给五爷,那对不起,五爷是不会接受的,因为这几个字,也许他并不认得。
第二种还愿的方式是披龙袍,那五爷本就是东海龙王的五太子,是一条货真价实的真龙,自然披上龙袍也就天经地义了。为五爷披龙袍的过程与挂牌匾近似,同样是只能在附近的商店迎请,同样不同的价位待遇是不同的。我亲眼所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虔诚的捧着请来的龙袍,毕恭毕敬的问庙里的和尚:“我这件龙袍能给五爷披上吗?”和尚微笑着问道:“你这件多少钱啊?”老太太说:“三百块。”和尚露出了一个略显戏谑的表情,语重心长的对老太太说:“你这简直弱爆了,五爷是不会披的,五爷披的起码得十万以上,还得是镶金边的才行。”老太太听罢默然,但从表情可以看出,即便如此,诚心依旧不改。
第三种则更为有意思,叫点戏。因为据说五爷酷爱听戏。但据我所了解的,佛家的戒律中有一条明确的写着“不视听歌舞”,既然五爷已经得菩萨位了,也起码算得是佛家的中层领导干部了,难道连最基本的戒律都忘却了不成,好在佛家里是没有纪检委的,五爷大可不必担心,只管尽情受用就好。五台山地处山西境内,那五爷听的戏自然是晋剧了。还愿者要在指定的戏班为五爷点戏,当然剧目是由戏班决定的,他们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是无权决定的。不过你还是有一项最为重要的权力就是给钱,这个不同于上面两项,没有明码标价,你想给多少就给多少,当然据说一般不会有少于五位数的,因为钱愈多,则心愈诚嘛,此言不虚。唱戏的地方就在五爷庙内,正对着大殿的地方是一座古式的戏台。此番我亦有幸赶上有大戏上演,只是唱的什么我却着实听不懂的,实在孤陋粗鄙,自惭形秽。
讲解了这些丰富详实的文化知识后,“导游”大姐便带领我们去给五爷上香许愿。据大姐说,给五爷上香可是马虎不得,外面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杂香是断然不可的,必须是五爷专用香,而这专用香只有五爷庙旁一家面积很小的店铺才有的卖,如此我们便欣然前往。五爷的香,价格自然不菲,三百块不划价,倒是童叟无欺的。
其间我无意在五爷庙的大门口向内张望了一下,可谓顿时吓尿,那院子里排队上香的信徒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照这个阵势,就是站到明天要额未必能够得见五爷金身,于是我将这种忧虑反馈给了“导游”大姐。大姐微微一笑,眼中瞬间绽放出一丝光芒,悄悄的说道:“没有关系的,你再多给我三百块,我认识里面的人,可以直接带你们进到大殿里,压根用不着排队。”在我和好友略显夸张的震惊下,大姐颇为得意的笑了笑,看得出某些难以抑制的情绪在等待着最终的释放。
不过,我们终究还是让大姐失望了。毕竟对于我们这等资深屌丝来说,这个数目无疑算是一笔巨款了,所以也就只得对五爷不住了。当然,最后的关头,“导游“大姐也不忘激励我们道:“五爷挥一挥衣袖,风调雨顺;甩一甩衣袖,大灾大难。若是对五爷不敬,可是后果自负的。”想来这五爷还是个性情中神,不过既然都是菩萨了,想必这甩袖子的技能也不会轻易施展,故而百姓们也不用太过杞人忧天。但愚笨如我,却始终有一事不明,那就是这挥袖子与甩袖子在动作上到底有多少差别,真想找一个除了五爷之外的人帮忙展示一下。
辞别了五爷,五台山上那标志性的建筑-传说中的释迦牟尼舍利大白塔已经近在眼前,在周遭无数庙宇众星拱月般的仰视中显得别样的壮丽,而又不失庄严,无奈塔院寺山门紧闭,不得以近距离去凝望,去聆听,那若隐若显的梵音轻吟。
继续沿着山路上行,无意间来到了一座名为大显通寺的庙宇,看过介绍才知晓这座寺庙居然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而在史籍记载中,佛法传入中国的年份是东汉永平十年,也就是说,眼前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寺庙是中华大地上一座始祖级别的佛寺。
出于对其厚重的历史感的敬慕,我们还是决定进去看一看。比较坑爹的是这座寺庙居然要单独收费,虽然十块钱的门票比起五爷要朴实的多了,但手里握着那张一百多块大洋换来的所谓通票,多少会有些不太爽快的无力感。
整座寺庙看上去还是颇为崭新的,想必不久之前应该被翻修过,为数不多的亮点应该就是那座纯白色的无量殿和位于半山腰的建于明代的鎏金铜殿,据说那座无量殿还是某部著名的武打电影的取景地,当然对于我这种毫无娱乐精神的人来说,这样的光彩经历并不足以让我驻足片刻。不过,那只在寺庙门口台阶上呼呼大睡的大花猫倒是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众人百般拨弄下却依旧无法得到其哪怕一丝的回应,只是依旧懒洋洋的做着自己那简单的老鼠和鱼的美梦。越简单的东西,才越近于大道,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众生皆有佛性”吧。
随着雨越下越大,我们也被迫结束了这一天的玩赏。而翌日更是雨势渐大,无奈的我们只得坐困穷城,靠着WIFI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并放弃了要去五台顶的某一台挑战一下的打算。到了中午,雨势渐缓,我们决定就近去攀爬景区内海拔最高的山峰——黛螺顶,虽然其高度远不及五台顶中的任何一个,从位置上看不过是东台顶的一个尾巴,不过既然来到了山里,不攀爬一下,好像实在对不起这次不易的旅行。
相较于周日来说,周一的车流明显要少了许多,也是为了避免被雨水浇的更惨,虽然行程不过一公里多,但我们还是决定开车前往。黛螺顶入口不远处便有一个露天的停车场,且指示牌上明白无误的写着免费二字。待我们马上要驶入的时候,有一位大姐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并且声情并茂的告诉我们,这个停车场是私人所有,外车是不让进去的。而颇具旅行经验的我们也决定再次相信善良朴实的当地百姓,于是就被大姐带领着七拐八拐,终于来到了一个破旧的马厩的旁边,并在大姐的指挥下不怎么顺利的停好了车。就在我们下车想要迫不及待去登山的时候,大姐终于收起了热心的面孔,冷冷的说道:“20块,不限时。”好友也没有再过多言语,很是痛快的给了钱。其实在听到这个价位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情绪怕该是惊喜吧。佛门圣地的人民真是太厚道了。
找到了上山的路,便开始了征程。爬山终归是辛苦的,但也在汗水中融进了许多的欢乐和畅快,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刻,回首着刚刚艰辛的道路,那油然而生的成就感绝非是缆车索道或是骑着马被马夫牵着上山可以比拟的。当然至于好友在马背上都经历了些什么,我是丝毫不感兴趣的。
既然是佛门圣地,山顶自然会有一座寺庙等候着,虽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一句“来都来了”还是击败了所有的疲惫和质疑。此时雨势又紧了起来,眼前的一切也开始变得云雾缭绕,云雾以看的见的方式在身边飘动着,那一刻,只在影视中见到过的仙境无比的真实却又无法触摸,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念之间,即现菩提。
因为雨变得愈加猖狂,下山的路显得非常的湿滑,故每一步都格外的小心。途中三个看起来年岁不大的比丘尼一直在我的前面行进着,些许是已经朝拜了许多山门的缘故,其中一位有些哀怨的叹道:“累死了,走不动了,两条腿已经快不是自己的啦。”身旁另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元气满满的适时的鼓励着:“来,用佛法来加持一下,加油,加油。”僧人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那种枯坐在禅座之上,不动如山,沧桑而智慧的老者形象,而眼前这几个还在少女年纪的出家人,就像是一股清风,连带着佛法都鲜活跳动了起来。
到了最后一日,该是启程返回了,毕竟生活还要继续,工作也不能耽搁太久。因受天津的友人所托,要请些寺庙中香灰给他,所以借着离开前的空档,来到了宾馆正对面的一座十分不起眼的小寺庙——普化寺。当然,尽管再不起眼,它的历史依然可以追溯到至少明代以上。
那是一座真的十分古朴的寺庙,无论是殿宇还是佛像,甚至山门后的影壁,都似乎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过往,只是又有多少善男信女愿意停下来仔细的去聆听呢。因为带着任务,我便直奔了大雄宝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正在擦拭着殿内摆放香炉和贡品的桌台。在我双手合十的问候并说明来意后,老和尚很是大方的在佛陀像前的香炉中铲了好几铲子的香灰,并时不时的询问我够不够。一般来说,已经有着很高的商业化的地方,哪怕是宗教圣地,也多多少少会小小的意思一下,不然可能会被扣上各种亵渎神明的罪责。但老和尚却始终微笑着,很自然的一句“不要钱的”,使整座寺庙都变得佛光普照了起来。
我虽然也算读过不少的佛家经典,但对于那种精神层面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文字上,并没有太多的切身感受。但此刻,一座略显破旧的庙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僧,让我开始相信,或许佛所言说的世界真的存在。
沿着来时的山路,车子渐渐的驶离,对于这几日已经习惯了清凉世界的我们来说,多少会带着些不舍,或许离开是为了下一次的到来做好准备吧。偶尔回头望去,小镇渐行渐远,只剩下一股黑烟不断地升腾着,直冲云霄。不用想,那必然是五爷庙的所在。回过身来,面对着回家的路,没有叹息,只有不断的默念着:“愿世界和平。”
——————————————————————————————
墨香冉冉,琴声袅袅,弹指间已是一番天地;
一纸香书,一份情怀,感动的是内心的波澜;
一品清茗,一首小诗,阅尽的是岁月的浮华;
童蒙弘文馆,心的起点,书的徜徉,梦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