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亨塞尔:升C小调旋律
演奏者:Scott Price
★ 乐谱在网站www.imslp.org有,喜欢的小伙伴可自行前往下载哦!
▼
女性作曲家,在音乐史的长河里,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忽视。
就算19世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音乐家克拉拉·舒曼,更多也是他老公舒曼的名气而已。
这在以前,确实是挺不公平的。
Fanny Mendelssohn-Hensel | 1805-1847
还有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妮·门德尔松-亨塞尔,妥妥的美女一枚。
这妞儿其实很了不起的,但是也是被长期忽视了。
她生活的年代里,都认为正经女人不应该去抛头露面去表演。
她老爹,也就是门德尔松的老爹,就曾经跟她说:
所以,作曲只能成为范妮的业余爱好,她的音乐天赋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据说门德尔松的成名作,17岁时候写的那首《仲夏夜之梦序曲》,范妮姐姐也有份创作的,但是最后还是只挂了弟弟门德尔松的名字。
看人家姐弟俩,感情那是真好!
总之,女性作曲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不容易啊!
▼
范妮一生仍然创作了将近500首曲子,大多都是小型室内乐、钢琴小品集和艺术歌曲。
她的作品都很精致很好听,比如这首《Mélodie/旋律》(Op.4)。
Mélodie的乐谱
虽然作品的编号是第4号,但其实这是范妮晚期的作品,1846年写的,次年出版,这也是范妮去世的时刻了,时年41岁……
▼
作品一共包含了三首小品,升C小调的是其中第二首。
作品精巧动听,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觉得,跟她老弟门德尔松的风格太像了,简直就是一首无词歌的feel。
在和声的进行中,范妮为了转调灵活多变又富有色彩变化,她会经常避免原位主和弦的收束,而是使用同主音大小调的混合,以及强拍上的半音和弦外音等。
这种明暗色彩的瞬间转换,总让我像看到了舒伯特和声的影子……
比如《旋律》里的13-16小节这句:
前面两小节是A大调的,后两小节马上就变为拿波里和弦了。
这种刹那间由明亮到暗淡的色彩交替,就好像苏轼《浣溪沙·荷花》里说的:
上半阙“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一派秾丽迷人的景色;但转眼间下半阙,马上就变成了“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作品虽然是主调音乐,但是要处理好里面的织体层次,却不算太容易,我个人觉得技巧上…大致是7-8级吧。
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不是那种可以让人疯狂的,但是却隽永清新,非常耐听。
作品的乐谱除了可以在www.imslp.org网站免费下载以外,国内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引进美国Alfred出版的《钢琴经典必弹》,在第8册里也有,就是这本:
至于还不会在imslp下载的小伙伴,可以听一下这门课,里面有网上最详尽的imslp使用方法:
另外,如果对范妮·门德尔松-亨塞尔感兴趣的小伙伴,国内还有一本她的传记,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
最后想问一声:
那个…呃……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把亨塞尔联想到开塞露的?
其它推荐deep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