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17. 众说纷纭的“野山鸡”
《论语·乡党》的最后一段文字,历来聚讼纷纭,堪称千古奇案。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色斯举矣,翔而后集。”首先,“举”是鸟飞起来的样子,比如岳飞字鹏举,这个基本没啥争议。翔,是回旋飞翔。集,是群鸟在树木上。但是这个“色”就有不同解释了,一种是指人的脸色、神色,一种是说鸟的羽毛颜色绚烂。但是,我们看下文,这里飞起来的是“雌雉”,母的山鸡,禽类中雄性好看,羽毛绚烂,雌雉其实不好看,都是灰突突的样子。
如果是人类的“颜色”,一般是说,这些雌雉看到走过来的人颜色不善,赶紧飞起来,在空中飞旋了一圈,观察一阵,然后落在树上。如果是鸟翅膀的颜色,直接就是看见一群鸟飞起来了的意思。这里是孔子的感慨,说,这些山上的母鸡也懂得时宜啊。至于为什么说“时哉时哉”,下面再说。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孔武有力,有点鲁莽。共,通“拱”,一般认为是拱手的意思,子路向这些雌雉拱拱手,表示敬意。但也有解释认为,子路伸手把野鸡们赶走了。嗅,一般认为是“狊”,音(jiù),从目从犬,狗视貌,借来形容鸟受惊后看着人的样子。但也有解释为鸟张两翅的样子。作,起飞。反正,这句话中,要么是子路拱拱手,她们惊奇地看了子路三眼,张开翅膀飞走了;要么是子路挥手赶她们,她们也飞走了。但是,也有说,子路投给她们粮食,她们嗅了三次,不吃,飞走了。
《乡党》记述的都是孔子的日常起居,上一段还在说孔子怎么坐车,然后突然出了这么一段,委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综合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观点:第一,这是孔子的逍遥游。钱穆先生执此观点。孔子一生,车辙马迹环于中国,辛苦劳顿。一日,在山林中间,忽然见到山鸡在山梁之上,神态闲适,因而做“时哉时哉”之叹,自己生不逢时,不如山鸡自在于山林。这是孔子日常行旅中内心感慨逍遥的一面。再者,孔子虽然行旅匆匆,但行止久速,无不得乎时,最终老死于阙里,落叶归根。其处乡党,言行坐卧,无不合乎礼。这就是“时哉时哉”。第二,鸟看见人来了,颜色不善,立即飞去,而且要来回飞几次,观察一遍才肯落下,比喻处世要保持警惕,进退应合时宜。
第三,做人做事都要“得时得位”,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环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南怀瑾先生说:人生一切,个人小事也好,国家大事也好,都要把握时机。还有“位”——环境。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变,时间在变,空间在变。“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果是什么?”这一幕,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告诉子路,要把握时机。子路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第四,“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说的不是鸟,而是孔子。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解“色斯举矣”为:“谓孔子在处者见人颜色而举动也”。解“翔而后集”为“谓孔子所至之处也,必廻翔审观之后乃下集也”,是说孔子没到一处地方都察言观色才决定如何举止,是不是要留在这里等等。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公众号:潜真堂)
孔子的脸色高兴了,为啥呢?因为鸡汤端上来了。孔老先生手里拿着筷子,转了三圈,说“山梁雌雉,真是时鲜美味啊!”子路拱拱手:“先生请!”孔子深深吸了三口气,闻闻香味,然后才开始吃。不得不说,这个解释,好像很合理,只是,有了鸡汤味,但缺了其他味道。第六,有一个相关的解释。看见了这些山鸡,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野鸡,真是得时啊!”子路还以为老师想吃时鲜,就打了下来。但这并非孔子本意,“饿不苟食,死不苟生”(《商君书·画策》),故三嗅其气味而起,不吃。第七,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是“雌雉”呢,雄鸡难道不香吗?不更好看吗?所以,就有了最有趣的一个解释:这段话是在隐晦地说夫妻房事,也要讲究时间地点。《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是写的男女情事。所以:“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但是,总觉得这样解释有点绕,不敢苟同。
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