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十九讲: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要讲的问题是:“秦国灭亡的原因”。

事实上,秦国的崛起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秦孝公变法开始到秦国统一六国,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真正为秦国统一扩充了大量领土的是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从一开始,就说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候,先是是“帝道”、“王道”试探秦孝公,而后用霸道说服了秦孝公变法。

商鞅变法是那个时代,只注重武力、权谋的缩影

商鞅认识虽然用“霸道”可以使得秦国快速崛起,但又感叹了一句,秦国恐怕很难与商周相比。这句话虽然也可能是出自司马迁本人的意思,但道出了问题的本质,认为秦国能够快速强盛,但是基业也不会长久。

秦国变法之后,可以组织全国的力量来发动对外战争,整个国民只有耕地和战争斩首有赏,其余都得不到重视,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产生:国民好武,但不富裕;只有实利,毫无仁义;政府只有威严,难服人心。

秦国打击商业,只注重耕地,这种情况下,使得货物几乎没有什么流通性,粮食成为了唯一重要的货物。

而秦国的后来统一过程中,经常对外发动战争,那么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粮食,秦国民众也不会有什么粮食存留下来,没有家产。并且秦国地处西隅,本来就不算富裕,年年征战,丰年之时,商业受到限制,粮食无法库存,灾年之时,又没法用通过货币来购得粮食。

所以,民众非常贫穷。战争中又失去大量青年壮丁,这样使得秦国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战国战争场面,不论是死亡率还是战争规模在古代都是空前的

秦国对外的战争中,从来不讲任何仁义道德,只追求实际利益:例如商鞅欺骗魏昂,张仪欺骗楚怀王,白起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

秦国统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血腥与残酷,从上到下,没有什么道德来维系社会的稳定。

并且秦国对内实行严酷的刑法,战争中出人力、粮食,民众苦不堪言,使得秦国只能用威权压服民众,百姓内心中并不拥护政府。

对秦国的民众来说,在贫苦而又残酷的生活中,战争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征战才有获得生活的希望。这对于秦国的百姓来说,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够获得土地、爵位,才有一线生机。

可是对于山东六国或者巴蜀之地,本来就能够通过经商致富或者本来生活就比较富足,被秦国统治之后,只能通过流血打仗才能换来安稳生活,这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众来说根本无法接受。

所以,当时没有任何地方愿意被秦国所统治,秦国只有采取武力的方式来强迫各国民众来归顺秦国。

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生活富裕的巴蜀屡屡发生叛乱,而韩国的上党被韩国国君放弃之后,民众只愿意归顺赵国,宁死也不愿意归顺秦国。

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政治模式与其他六国的政治模式完全不同,而各地越是富裕,民众反抗越是激烈。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称为“皇帝”,认为自己能够统一中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事情,功绩比肩于三皇五帝,实际上所行纯粹“霸道”而已,与“皇道”、“帝道”毫无关系。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法令:比如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些法令虽然对于整个国家的运转来说非常有利,加强了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力,但是于民众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

恰恰相反,秦始皇继续打击富裕的商人,迁徙大量的六国商人到咸阳,方便监视于控制,最著名的就是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形象

巴寡妇清靠着出售丹砂而成为当地的巨富,丹砂可以提炼出水银,并且古代丹砂是很珍贵的药材,秦始皇将她请到咸阳,表面表彰她守贞品德,实际上是为了防备与控制。

而各地最富有的商人到了咸阳,那么相关的产业自然会凋零,民众自然不可能靠经商而变得富裕。

在秦国没有统一中国的时候,征集秦国全国的人力与财力,发动对外战争,有着非常正当的理由,并且战争获胜后,本国民众有人获得封赏和晋升,秦国民众是会支持对外征战。

但是秦国已经统一了之后,就没有战争的需要了,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就发动各种劳役和徭役来稳固自己的王朝稳定,例如,抗击匈奴、修建长城、修建驰道、修建宫殿。

通过这些政策,来保证秦国的政权稳固,并且可以消耗和削弱民力,防止民众反叛。可是,这些政令给民众带来不了任何好处。

秦国自从统一之后,就面临非常巨大的压力,那就是秦国出自西隅,与六国风土人情都不相同。

而关东六国民众比秦国富有,秦国废除商业已久,本身也没有商业政策的知识,也不可能执行商业政策,六国在秦国统一下只会越来越穷困,治理得只会越来越混乱。

关东六国虽然被吞并,但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民心并不服从,六国贵族势力犹存。在此基础上,秦国只能通过这样使用劳役和徭役的形式来打击六国的存留实力。

可是秦国的这种做法,必然招来六国的一致反抗。各国民众在秦国统治下越来越穷苦,还要服大量的劳役与徭役。并且秦律苛刻,稍有差池,会有严重责罚,肯定民怨沸腾。

当六国民众把秦国的统治与之前的统治相对比一下,那么矛盾就必然会爆发出来。

陈胜吴广起义

而首先爆发的国家是楚国,这是因为楚国本身处于南方,地域广阔,国立雄厚,并且南方山地居多,长期与少数民族征战,民风英勇善战。

早在西周时期,楚国都是令周天子头疼的问题,屡次带兵讨伐楚国,但是并没有彻底征服,甚至周昭王讨伐楚国命丧汉水。

还有,就是楚国本身国内贵族势力就很强大,它并没有经过像齐国那样变革国姓,也没有像晋国那样被公卿瓜分,楚国的贵族熊、昭、屈、景等家族都有几百年历史,势力庞大。

楚国也因为地域广阔,各地环境不一样,导致了各地风俗非常不同,秦国的政令根本不可能在楚国统一执行。这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道理。

楚国最先爆发起义,如陈胜、吴广,然后项羽、刘邦等,楚国的反抗最为激烈。

除了楚国之外,还有反抗激烈的就是齐国和魏国。齐国地处东方,盛产盐铁,民众富有,并且因为远离中原,对外战争并不影响民众生活。

所以,秦国的政令肯定会让齐国民众无法忍受,齐国的田儋、田荣、田横等带领齐国民众起义。

还有就是魏国和韩国,魏、韩靠近秦国,常年互相争战,受秦国损害最重,世代仇敌,一旦有其他地方起义,定会风涌而起。

秦朝末年的暴乱,虽然是由陈胜、吴广率先带领,但是陈胜、吴广的号召力并不强,很快被镇压下去。而领导者仍然是原先的六国的旧贵族阶层,楚国的项梁、齐国的田儋、魏国的魏豹、韩国的韩成等。

正如秦始皇所担心的那样,这些原先的旧贵族虽然被暂时贬为平民,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号召各国民众,一旦秦国朝局发生动荡,必然会顺势而起。

秦始皇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为此非常不安,于是采用了劳役、徭役的形式来削弱各国力量,结果产生了完全反面的效果,招致各国民众的反抗,导致秦国几年之内就灭亡了。

秦国的政策有两个方面因素:其一,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政府控制,制定严格的律令,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其二,沉重的政令,就是大量的劳役与徭役,各种工程来消耗民力。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汉朝吸取了秦国灭亡教训,接受了第一条,废除了第二条,就是“用秦法不用秦政”,使用秦朝法令,但是轻徭薄赋,恢复民力。

秦朝虽然很快就灭亡了,但秦国面临的这个难题,让后世所有军事征服者都异常困扰,那就是:当军事征服广大领土之后,如何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地方实力派的问题?

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得中央的权力在地方上能够有效地贯彻下去?

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贯穿了后来的历代王朝,并且不同的处理方式直觉决定了不同朝代的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