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之寒热错杂证的三种证型

1、寒热错杂
症状: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时烦躁,饥不欲食,食入则欲呕,或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水亏于下,津液消耗见于上,故消渴;肝木横逆莫制,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虫扰乱,故心烦,或食则吐蛔;脾阳不运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木横侮土,脾胃受病,故饥不欲食,食则欲吐。

治法:温清并用,制肝安胃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方义:本方即乌梅丸去川椒加川楝子而成。方中以醋浸乌梅,味酸入肝,能集敛诸药之力入肝补肝;伍以细辛、干姜,辛开理气,又能温通血脉;黄连、黄柏苦寒以清热;附子、桂枝温脏通脉;川楝子疏肝理气;党参、当归,一补气,一养血,气血同理。本方对肝病寒热错杂之证,具有交接阴阳之气而达厥愈热除之效。原方虽温清并用,但温药多而清药少,毕竟偏于温阳。去川椒后加入川楝子,则温清各半,于寒热错杂证尤宜。

2、肝热脾寒
症状:口苦,心烦,胁痛连及背后,手指发麻,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两三次,腹胀满,尤以下午为甚,脉弦缓,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肝胆有热则口苦心烦;脾有寒则大便不成形,而腹胀满;口渴、小便不利为气化不行,气不生津;胁痛绕背,手指发麻,为肝病气血不利之症;脉弦缓反映肝脾有病,舌淡为脾气虚。

治法:清肝温脾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方义:柴胡、黄芩清肝理气,桂枝、干姜温脾和中,花粉护阴,甘草益脾,牡蛎软坚,是以一方之中而有清肝温脾之效。

3、上热下寒
症状:腹胀溏泄,食入即吐,或噎膈,或反胃,纳谷不馨。
证候分析:肝寓相火,相火妄动与寒气格拒交争,以致上热下寒,在上“食入即吐”,在下则腹胀便溏。噎膈、反胃皆为上热下寒之证。

治法:清上温下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

方义:黄连、黄芩苦寒以清上热,干姜温脾以祛下寒,人参健脾补虚,以复中焦升降之能。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从其上热,引导芩连入内,使之不发生格拒,是以温清并用。
本内容仅为用药科普常识,不能作为自行用药参考,用药需先辩证,不建议自己盲目试药,体质不同,用药也大不相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