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医是最美和最高尚的人文学科!
6月27日,哈佛大学访问团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出席广州健康沙龙,在与50多位健康学界的专家学者对话时,凯博文教授表示,当前医学界特别关注的“医学人文关怀”中,可借鉴中医经验,探索新型的健康服务模式。
凯博文教授还指出,社会科学不应该是抽象的脱离生活的个人智力活动,而应该回归初衷,不能回避道德、苦难和痛苦等人类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凯博文致力于通过借鉴非西方文化中医治病痛的经验,改革纯粹依赖医疗科技仪器的医疗制度和医学院教育体系。
医疗从来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问题。行医治病有两个维度:一是技术,一是人文。只有药物治疗和心灵治疗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也只有关心、体谅患者,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医学博士特鲁多墓志铭上有云:“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成了医界热议的话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赵作伟曾表示,“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追求高精尖医疗技术的同时,缺失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文关怀”。
现代医学(西医)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技术,缺乏对医疗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认知,见病变不见患病的人。在病人身上花的时间少,顾不上认真问诊,查体,对介入技术崇拜。科学主义,技术至上,人文素养可谓严重缺失。
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领航者胡大一曾举过一个例子,并专门撰文炮轰医疗圈黑暗无耻的语言——“在病人尸骨堆里炼就一身硬功夫”。此文一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每一个病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你锻炼医疗技术的小白鼠。可现在呢,多少医生不注重行医之道,为了名利在病人身上做无把握的事!逐利的,严重存在的过度医疗简直让人深恶痛绝!
250年前,一位西方的先哲曾这样评价医学界: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无实质性的改善,甚至如今的医院依旧可以称为:坟墓的接待室。
美国权威数据显示:每年发生15万起不必要的手术和医疗事故,死于可以避免的医疗差错事故者为5万-10万人,42%的美国人家中存在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这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有医疗的短板,也有人文的缺失。
美国只是个例。倘使我们能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而不是偏离人文的轨道,将患者置于幽暗的角落,将患者的痛苦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那么可以避免多少不必要的事故?
这也是医学的初衷,不是么?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早就表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可如今,为什么,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会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失去往日的光彩?人道主义关爱甚至反而变成了一种讽刺,医患本是战友和搭档,却站在了两级矛盾的点上,甚至演化成不共戴天的愁人。人们为什么对医学提出了越多越多的批评,越来越呼唤医学人文关怀的复兴?
难怪著名西医院士樊代明表示,现代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西医应该向中医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医学不仅仅靠科学,还有关怀、暖意、信心!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说樊教授医术好,别人治不好他能治好的最大原因。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说过:“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为什么?除了中医“治未病”与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完全一致等原因,这其中更缺少不了,中医的“医学人文关怀”。
几千年来,中医深受儒家“仁”的伦理道德观念,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影响,中医重德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医学人文关怀可谓灼灼闪耀其中。神农尝百草开创了中医药,成就了药典巨著《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著就旷世之作《本草纲目》;药王孙思邈拒绝朝廷邀请,选择“济世活人”,并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走遍深山老林,终成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另有无数心怀慈悲,为贫苦病人精心诊治,关怀备至的无数中医仁士,成就了无数人文关怀千古佳话。
业内表示,中医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特点,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在冷冰冰的仪器与各种晦涩难懂的生化检查指标物化了的西医模式下,中医诊病模式独有的温情,已成为消融医患坚冰的利器。(虽然中医也存在医患矛盾,但相比西医,它有着多方面的天然优势,何况中医学本身所倡导的思维本就如此,只是人为的演绎发生了诸多变化。)
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正如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那样“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相信,随着人类对回归自然和人文的呼唤,中医将终会成为世界主流医学,这也是一种本质和信仰的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