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傅抱石字画赏析(高清大图)
晚年,傅抱石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大胆革新,强化写生,强调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完成了绘画思想的转变和风格样式的革新,以卓 越的成绩令人瞩目。诸如1960年“二万三千里长途写生”、1961年“东北写生”等写生绘画方式,成了他晚年八年生命历程里的主要创作状态,也成为了他晚年绘画的最为重要的特色。
傅抱石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早期写过美术史,后来他也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做过探讨,总的来说他的学养对他的绘画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是他看清了历史,有了一个大的视野,正是如此,他可以将书法中的笔墨手法、日本绘画技法、传统绘画技法通通捏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他自己的风格。
傅抱石所画人物,大多是高士逸人,远离生活,寓于诗词歌赋中,这些人物气节高尚,情操古逸,性情潇洒,才气横溢,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真实原型以供描摹,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但傅抱石却用传统人物造型方法画出了人们心目中的屈原、李白、东晋名流等人物,而且神情毕现、气质非凡,如屈原、杜甫、陶 渊明、李白、王羲之及竹林七贤等,都是历史上别有怀抱、具有崇高人格的人物。他们的悲愤、郁悒、不满现实、萧疏放逸以及人物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哀伤与沉重,在傅抱石笔下,都与画家心有灵犀。令人感到他不只在画人,而在画心境,在表现人 生的际遇、表达画家对他们的理解与共鸣;令人感到画家不只在 画古人,而在画自己。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篆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 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等。擅画山水,中年创“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傅抱石出生在江西。因生活轨迹的影响,早年的作品深受明清文人画的熏陶,风格奇峭,注重线条的穿插和笔墨之意境,那时候尚不具备自己的面目。在明清重笔法的基础上,将渲染之法的传统重新纳入画法中来,不惜多层次用墨渲染,气势淋漓,表达出了若云若雾、若阴若晴的大自然情态和纵恣苍莽的精神气象。日本留学所学的是东方美术史,也使他有着深厚的史识定位,并加深了他的历史意识和对现实的灵敏感受,也开阔了视野。这一点,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灵感的勃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不仅如此,由于史识之感,他对中国画的现状也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因而无论是在山水画、人物画,都能有其相应的成就。
傅抱石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虽然作过不少画作,但也只是让他在南昌小有名气罢了,直到遇到了徐悲鸿。在此之前,傅抱石从没想过要出国深造,但是徐悲鸿看中了他的才能,为他争取到了江西省公派留学的名额。
傅抱石曾说过:篆刻是中国前史悠久,在世界上特有的一门艺术,要有所成果,应该毕生不懈。学好篆刻,首要在学好书法,且篆与刻是一个有机全体,用力也如用笔,文如其人,我看篆刻亦如其人,它反映了人多方面的涵养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