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真败于赵括无能吗?一声叹息一生痛

秦赵长平之战是一场决定六国命运的战争,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参战人数达到接近百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争最终以赵国的失败告终,四十多万赵国军队被杀死,赵军的统帅赵括也阵亡。

这一战,彻底加速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的步伐,秦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东方六国的最后一根大梁被凿塌,北方最后的一个强国赵国被打残,再也没有缓过来。

这一战,也是当时的"世界公敌"白起的封神之战,虽然当时并没有纸,但战败方的赵括却被永远的冠上了"纸上谈兵"的臭名声,可见后世多少次的提起这场战役,多少次的演绎这场战役,连跨年代的纸都进成语了。

长平之战纪念馆

赵括的失败让他成为了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凭实学的代名词。赵括在接任主帅之前,赵军的统帅是廉颇,很多人都认为换掉廉颇是赵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果赵王不换掉廉颇,这场战争的结局将会如何呢?

在战国晚期的时候,秦国和赵国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迅速提升到了一流水平,有吞并六国的趋势。赵国在战国前期的时候并不强,到了战国晚期,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了七雄里面唯一一个能够单独对抗秦国的国家。从楚国衰落之后,秦国和赵国就多次交手,期间互有胜负,随着两国矛盾的激化,战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长平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廉颇影视剧照

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一直是处于进攻地位,赵国则是处处被动。在面对秦国军队的时候,赵国战绩最好的将领是赵奢,也就是赵括的父亲。在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廉颇认为道路艰难不能统兵救援,赵奢则力排众议,带领军队打破秦军。到了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赵奢已经去世。

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被秦军击败,被迫转入了战略防守的阶段,后来秦军击溃了廉颇的营寨,第二次打败了廉颇,而且赵王多次催促廉颇决战,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廉颇老将没听,这显然已经触动了赵王的底线。

当时秦国凭借着人口优势,粮食源源不断的运送到长平前线,赵国的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上反而缺衣少粮,秦军几乎占领了赵军的补给线,廉颇继续坚守肯定会失败。

长平之战形势图

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内外交困,其他国家也都不愿意帮助赵国,因为秦王放下了狠话:谁敢帮助赵国,就拉过来一起打!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赵国只能依靠自己击退秦军。这个任务廉颇显然是完不成,他已经被打怕了,甚至连赵王要求出兵的命令都不听。换人肯定是正确的决定,可是换赵括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里根本的原因,是赵国撑不住战争的开销了,打不了持久战。这么耗下去,前方不吃紧,后方反而可能先倒下。加上,廉颇连连失利,某种程度更加激化了矛盾,而且坚守不符合赵王当时的高层决策。于是,赵括上场了。

赵括影视形象

期间的插曲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批评他只会纸上谈兵,并警告赵括不应被重用,若统帅赵军只会误军害国,并且赵母还曾面王力谏赵王不要重用赵括,但赵王不听。

秦国听所赵国换将了,暗地也进行了换将部署:悄悄的替换白起上场。年轻的赵括哪里是经验老道的白起的对手,刚刚到了战场上,赵括立刻就带领军队去找秦军决战。白起先让军队主动后退,引诱赵括追击,等到赵括离开营寨之后,白起又趁机包围了赵括。

白起影视形象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但是赵括并没有等来救援,而且秦国加大兵力对赵军进行封锁。于是陷入困境的赵军,被逼无奈和秦军决一死战。

长平之战历代形成的固有观点:

  1. 纸上谈兵,赵括没有实战经验,直接导致了赵国全军覆没;

  2. 临阵换将,赵括放弃了老将廉颇持重固守、不宜主动出击的正确战略,导致全军覆没;

  3.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千错万错都是赵括一个人的错;

固然,赵括的才能和经验可能和白起相比有不足,但是,赵括也绝非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在长平决战中,他率领的赵军被秦军包围了整整46天,期间没有任何粮草。赵军身处绝境,却能保证军心不乱,还可以多次发动有组织的突围战斗,直到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才最终崩溃。

赵军被围

以我浅薄的认知看来,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宋人周密说韩侂胄"身陨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亦未尽然",此理同样适用在赵括身上。实际上,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回顾,可以推断,赵国的罹难,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失误所造成的,让一个人背起所有黑锅有失公允。

因为,这根本就是一场必亡之战,唯一可以挽救的不过就是失败的轻重问题。

即使不上赵括,赵国战败也是大概率事件,《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其实,秦赵两国本来综合实力相关就很悬殊。秦国从秦孝公(在位24年)迁都咸阳、推动商鞅变法以来,历任秦惠文王(在位27年)、秦武王(在位4年)一直到主导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候没有出过昏庸的国君,国家整体都在不断发展积累实力,秦军到处打仗基本都是别的国家"多少城池被攻破,多少城池被用来割地求和",秦国是一个强大的"虎狼之国",已经是强大到要六国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所以这不过是"强者恒强"的胜利。

反观赵国,自三家分晋立国以来,凭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让国家的军事实力达到顶峰,再加上赵国也注重用贤任能,所以像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这样的良相名将辈出,所以也迅速成为了有实力和秦国叫板的六国主力担当。

但军事实力的强大不代表国家真正的强大,强大应该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强大,二者在综合实力还是相距甚远。

让赵括背锅之前,赵王才是惨败的第一责任人

任何的失败,主要的责任首先都是领导者的责任。

原因有三:

  • 一、君臣有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赵王对廉颇不够信任,认为他不敢出战,实在有失国威。

  • 二、秦国反间。秦国害怕的正是廉颇这样坚守不出的将领,要打持久战,单是秦国粮草补给不如赵国便捷。至于换赵括,一来他有个好爹,俗语云虎父无犬子,赵王易信;二来他没有实战经验,秦国易胜。

  • 三、赵括出兵。为什么会出兵?一来王命不可违,身负赵王的「击秦」使命,不可能坚壁不出;二来秦国暗遣白起,不让赵国知晓,以免名声在外的战神名号吓到新来的赵括。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是多个事件叠加影响的结果,更是秦赵两国国力的对抗,不是单一事件某一个人所能左右的,这是一场事先注定了结果的战争。

  • 来源: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QQ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