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两张面孔
在平遥闲游,你会发现它有两张脸。
一面是拼命想展现出古旧,把全城扮装成历史现场;另一张则是毫无遮掩的商业化躁动,它并不回避这是张底牌。
故旧的模样说到底也就只是个商业手段。
文化的商业意义一直是被中国文人贬低与警觉的,我们对商业的非文化兽性,持有强烈的抵触和恐惧感。
它也确实从里到外毁掉了许多好东西。
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认知上的一个成见;或者,叫盲点更为合适。
文化靠商业兴建、推动、滋养,转过头来便无情变脸,以清高来与之割裂,也是不厚道的事情。
藏掖在深巷,或是掩于老城墙边的老百姓过着寻常日子的平遥被遮盖起来。
它能看见你,你却看不见它。
像这样的游览地,你能看见的只是个戏台,来来去去的都是脸谱。
真实的风土人情却在台下。
中国的古镇旅游大体形成一种默契:你花钱买票想看戏,那我就演给你看。
平遥有许多老东西,保存完好。
它也在依旧修旧的搞古典建筑建设,想再丰富景点内涵。
啥样东西一要上台面立刻就会涂脂抹粉,忍不住就会更改历史的、原版的平遥,那种蠢蠢欲动里充斥着商业野心。
我没有遇到被导游所提醒的无良商贩,反倒是身着不古不今、不门不类服饰的沿街叫卖的摊主,看来对销售技巧一窍不通。
这种淳朴与笨拙交织着的商业行为,看着很是有趣。
我喜欢逛光影漂亮的民俗小店,民俗产品要“土”,也不要特意“土”。
精致的民俗产品只要不失底色、原有风格,它或许会更美丽。
我们在咖啡、酒吧中享受古代环境,这也是一种“穿越”。
当街的一位烤饼老板,以别出心裁的“吆喝”方式招揽顾客,真让人叫绝。
不言语,就是击鼓,鼓点声出来就知其不太专业,但很在心。
穿着和动作都有些搞笑、娱乐的成分。
当然,你也可以试着敲两下。
这就该是原汁原味的平遥土产与平遥叫卖。
离开商业街,避开景点建筑,你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平遥。
这才是本色的平遥,活着的平遥。
小聪明中还存留朴素本色的小导游,讲着趣事,说着五年以后的平遥会让所有游客更换古衣进城那样的匪夷所思设计,最后小心翼翼的说出拜托大家到定点商场购物的请求。
你会想到,早前她再三叮嘱你不要惹街上的商贩,便是一种狡猾。
她要你进她的定点店大包小包买东西。
这个动步一身汗的下午,着装古典的小导游热情、热心,让人不忍亏待了她的辛苦。
镜头让我的旅游别开生面,有时捕捉画面,并不一定讲求它是平遥的,只注重视觉的、此刻的、强烈表现力的。
数码相机到手机摄影的普及与陪伴,改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视觉;也在逐步改变、丰富旅游内涵。
并非是摄影家或专业的摄者,每个人都在享受、都能享受摄影的快乐,它有可能悄然在进行审美的实践教育,更可能让人变得更美丽、更高贵。
我曾经那样的期待平遥之行,但阴暗的天气,使得平遥显现不出光影的魅力,而且闪腰未曾好透也限制了我的行走能力。
摄者一定得是行者。
很遗憾,视觉中的平遥有些平面,没有几张满意的图片。
然而平遥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晋陕地域的建筑、民居风格,晋商的兴盛与衰败,以及这个小城奇迹般的历史原貌存留。
都很别样。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