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42| 彭涌波的散文: 爱意涌动里的忧患意识(评论)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彭涌波的散文
爱意涌动里的忧患意识
特邀主持人:吴学雄 主持人:沈洛羊
【个人名片】彭涌波,男,现任职于陆河县实验中学。系陆河县作协副主席。喜欢写作,作品散见于《广东民间故事全书》《汕尾日报》等报刊;出版个人散文集《木棉花》。
更夫:彭涌波的作品地方特色明显,“生活味”很浓。如《永远的伤害》、《房顶上的书夹》、《生命的赞歌》就取材于其所从事的工作,读来真实感较强。又如《陆河排子鼓》、《摘乌榄》地方特色鲜明,读者能够通过作品了解一些陆河的风俗人情。
温水义:彭涌波的文章,让我重温了童年时代的美好与温暖。客家文化,一脉相承。彭涌波写排子鼓、摘乌榄等,都曾是山乡客家特有的习俗。那放牛、掷榄核、打七寸等,也曾是山里娃们爱玩的游戏。如今,也随着我们的长大而消失了。
罗惠香:涌波的《不要忘记自己的语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试想想,一个本地人,居然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讲,你还谈什么有家乡观念?”文中通过多个举例以及引用《回乡偶书》来证明家乡话存在的意义与必要性。
叶小平:读彭涌波的散文,我感受到一股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乡土情结。
如何来表达这种情结呢?人家是“报喜不报忧”,而彭涌波却是“报忧不报喜”。你看,《浅谈陆河旅游业》一文,从旅游业,来关注家乡的发展前景,说得有理有据,入情入理,透露出他的“忧”;《勿忘母语》一文,就家乡话,来关注客家语言的生存问题,是带着激情来写的,透露出他的“忧”;《陆河排子鼓》一文,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排子鼓的怀旧,表达出“一种挥之不去的莫名惶感”,也透露出他的“忧”;《从陆河新华书店的关门到中国式读书》一文,通过对家乡新华书店的关门现象,透视出家乡乃至中国文化氛围的实质,更透露出他的“忧”……正是这些“忧”,使得彭涌波的家乡情结呼之欲出,动人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
林国鹏:说到纪实性散文,除了文字要拿捏有度、表达又要出新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个人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不拘泥于事情或事物本身,而是如何传达的问题。看了很多散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注重文字的修饰性,再后来是内容所要表达的方式,现在是一种精神状态。我想彭涌波早已停留在第三个层面了。或许,在这样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用心的写作者,而不是一个玩文字的人。
施良壮:彭涌波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愁,是怀念,是牵挂,是无奈,如作品中的陆河旅游资源的遗失、陆河母语运用的弱化、陆河新华书店的关门、陆河排子鼓的濒临消逝、水蚁生命的短暂、失学悲剧的重演、瑞的离世。前四者对传统文化遗失的反思,其中《从陆河新华书店的关门到中国式读书》最有张力,由点到面,再横向比较,数据确凿,充分说明了现代中国人读书方式的渐变,道出了中国读者的浮躁和困惑,直刺读书的惰性和陋习,有很强的冲击效果,能引人共鸣。
苏香:彭涌波的文章题材很广泛,触角涉及的内容延伸至陆河每个角落,他将发生在陆河的许多人、物、事等巧妙揉合一体,汇集成一篇篇文字朴实、语言亲切、感情真挚的篇章,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令人佩服的!我很惊奇于他为何能把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许多微小细节挖掘得如此淋漓尽致而充分成文。如《房顶上的书夹》、《蜷缩在门槛缝隙里的奇迹》、《樱花开了》等文,就是取材于这些最微小、最令人忽视的一种植物,它,抑或是门槛缝隙里的一棵小榕树,或是房顶上一枚奄奄一息脆弱的书夹,或许是教室处几株独自开放的樱花……然而,它们却都成了彭涌波这个有心人最好的写作题材,叙述故事。
郑钟海:彭涌波的文字算是扎实的一类,估计这跟为人师表的职业有关,而这类文字往往是最适合感染学生的;只有落地的文字,才能让人看到文字的质朴和灵性。
王树彬:彭涌波对自己家乡的爱是深入骨髓的,但在他的文章里,他的这种爱又夹杂着痛,可以说是“爱之深,恨之切”。他写到地方没有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当地人没有更好地做好传承等方面时,那些文字是犀利的,是毫不留情面的。
彭大星:涌波的作品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极其贴近“地气”。其题材很多与青少年的成长有关,颇有教育意义,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从中也可见涌波对教育方面的关注。有些关于亲情方面的文章,读来感人。总的说来,涌波的作品充满正能量,这正时当今需要的。
刘洁瑜:彭涌波的散文集《木棉树》,对陆河家乡一景一物的无限热爱在纸头页尾跃然涌现,对亲人朋友学生的无限深情在字里行间悄然浸润。因为爱,彭涌波的怀旧情结在文中得以发酵,酝酿成酒:《岁月如歌》《摘乌榄》里对童年的回忆令人倍感亲切,温馨。
彭涌波的文章里有很多对生命的赞颂,但个人感觉稍欠厚重。许多文章行文如能再简洁明了些更好。
蔡金针:一个对家乡的热爱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柿饼》所发生的故事,正如"柿饼一事虽小,却让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淳朴与善良"。这是他对人性的理解。
陈俊杰: 涌波的《从陆河新华书店的关门到中国式读书》看到了文化凋敝的情况普遍存在,也包括陆河这纯朴的地方。
不足之处是他的文章太过平面性,缺乏立体感。还有,结构要严谨,做到宁少一字不多一情,情适可而止,多也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