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声】兴趣培养系列 (三)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和科研方法研究。2005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2017、2018年获得家庭教育金推手奖。出版《生命教育课》《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多本著作。
兴趣与动力有什么关系?
前几年,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嘉宾是一位年轻的文物专家。(十八岁《人民日报》就介绍过他的事迹)
他从幼年就痴迷于文物,(五岁就被古玩摊吸引,几个小时后,粗心的父亲才想起丢了孩子,发现他仍然在地摊儿前观察)。上学后,曾经因为把饭钱都买了文物,饿昏倒地。
访谈中,我发现小小年纪,最难得的是他的见解非凡。
一、他反对许多人把文物当作私人把玩的“古玩”,甚至最后带进棺材。应该提供给全社会进行研究;
二、他反对孤立地研究钱币、铜镜,而是研究文物所处的整个历史。(因此他曾经把天津发现铁币,作为线索,成功地预言并挖掘出一个古代铁工厂);
三、他拒绝为一些有权势的官员、军官进行文物鉴定(因为他们想把新发现的文物据为己有)。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对文物有强烈的兴趣?为什么痴迷二十年而不减?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我认为,是历史的奥秘吸引了他。文物带有许多谜团,但是文物是真实的,真实的文物会结合更多的历史资料破译谜团。
所以,他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直接兴趣,而是发现、深入到间接兴趣,形成了志趣。
当前,我们就需要研究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后,如何使直接兴趣发展成间接兴趣?孩子的兴趣与努力有什么关系?兴趣与特长的关系是什么?兴趣的广泛性与兴趣中心是什么关系?
专家顾问
魏书生 钱梦龙 赵忠心
聂振弢 唐云增 周同宾
秦俊 张军安 王原野 姚丹华
总策划 秦远晴(愚公)
主 编 陈 曦
摄影编辑 张殿举
联谊单位
《作文指导报》编辑部
东联教育驻豫办事处
《教育时报》南阳记者站
河南松静匀乐教育科技中心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主编联系,电话:139377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