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

  《维也纳狂欢节》是舒曼所做的钢琴套曲作品号为Op.26,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后将Op.26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另一个场合,他使用了“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这样的措词。题目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此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首乐曲记录了一八三八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报》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兴起之后,不同流派之间的竞赛与斗争日趋激烈,音乐中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尤为突出。进行这种斗争,作曲家没有使用刀枪剑戟这些武器,他们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音乐的讽刺。舒曼在《狂欢节》中就充分使用了音乐的讽刺手段,向音乐中的保守势力——庸夫俗子发动猛烈进攻。
整部作品包括:
1、快板
2、浪漫曲
3、谐谑曲
4、间奏曲
5、终曲
    在g小调“浪漫曲”的悲伤下行乐句中,舒曼似乎又在怀念圆房的意中人了,虽然有一个捷径转调至C大调,然后G大调,在中段带来一个简短的、高涨的新希望。在结束时的以外转调意味着一切都未失去。
    在“谐谑曲”中有一个降B大调小型回旋曲,舒曼戏谑地用了附点节奏,这可能听起来很迷人,但是他却出人意外地转了调。在E和F集结连续的属七和弦以恢复本调之前,一个等音乐化的降D将主要主题又恢复到A大调。在靠近结束时他又以二分音符耍弄了不定的属七和弦。
    汹涌澎湃的降e小调“间奏曲”是五个乐章中最热情的,如果么有什么私房话要说,舒曼很少使用这种复杂的调性。他可以称它为“无词歌”。无论是旋律的形式及其反复出现的重复八分音符,还是伴奏的编排,其本身就足以使双手忙得不可开交,两者均意味着在他作这些曲子时,脑子里不断有某些浪漫的诗句在作怪。这个乐章出色地预言着1840年及其大量歌曲的涌现。
    在忽略了几年奏鸣曲式之后,舒曼在降B大调最急板的终乐章上又重新使用它,似乎要证实他称该作品为“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其内容要比他过去在该形式上所作的简练多了。作为一部钢琴的杰作,它仍然显示出才华横溢的效果,丝毫不是那种有特色的急板尾声。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c08693qqge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