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散曲对绥宁苗侗民歌礼语的影响与发展|绥宁民俗文化研究

本文作者      陈明才

浅析散曲对绥宁苗侗民歌礼语的影响与发展

陈明才

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新兴样式,是韵文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必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但是,尽管散曲来自民间,自元代以来,它的使用范围还是与诗词相差无几。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并与南方强势民族的联合逼压,将大部分原居民族赶往西部和南部。这批人就是后来的苗、侗、瑶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宋元丰四年(1081年)废溪峒徽州建莳竹县,后土著反抗,复为溪峒徽州,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再度将徽州改为莳竹县,当年又改名为绥宁县,至此以后,到元、明、清时期,陆续有批汉民族人口迁入(主要从江西迁入)和境内苗(含侗族,侗族为解放后识别的民族,当时苗侗不分,下同)、瑶等少数民族隔合,或者将大部分土著苗、瑶民族赶出县外(谓之“赶苗夺业”,如蓼水河流域),与留下的部分(隐瞒苗瑶民族身份的民族)分居县内各地,苗瑶民族是绥宁的主体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汉、苗、瑶等民族逐渐融合由禁婚到通婚,由分居到杂居。这样,中原汉文化(其中包括散曲)与当地苗瑶文化不断融合、转化、创新、形成了内涵独具、形式多元的绥宁苗瑶民歌、礼语地域特色——绥宁新散曲。这是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而又具有发展前途的诗歌形式,必须更好地珍惜它、传承它、运用它。架起传统诗歌通向新诗体的桥梁,保持它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促进它的“转化”“创新”,“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和民族永久强盛服务。

一、绥宁苗侗民歌、礼语的原始特征

绥宁苗侗民族的民歌、礼语主要是广大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它在广大群众中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它主要反映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情感和意愿,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有口头性、集体性、原始性和传承性。

口头性  苗侗民族的民歌礼语的口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二、在流传中运用的是口头语言(无论口语或文字)。它与作者、作家的专业性文字创作显然不同。原初社会没有文字,原初人的创作只能全靠口头语言进行。口头语言人人能掌握,它表达思想感情最方便、最灵活,随时随地可以运用它进行创作和说唱,尤其是进行新鲜活泼的即兴创作。在说唱中又可直接与听众自由地交流思想感情,因而易于流传和深入听众和观众心灵,因而使这些民歌礼语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外,口头性特征对民歌礼语的结构、叙述、语言和修辞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起决定性的作用,它的多种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多彩。在今天广大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新社会,尽管用书面语言创作的越来越多,苗侗民歌礼语的口头性为主的创作和流传永远不可停止,它的口头性特征将继续保持。

集体性  苗侗民歌礼语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集体进行创作、在集体中流传,为集体所拥有和为集体(包括家庭、家族和村寨)服务。绥宁苗侗民族,原初就因被压迫受排挤等原因,居无定所、搬迁频繁,加之经济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任何个人离开集体就无法生存。他们不仅集体猎兽和食用,其文化活动也是集体进行,如苗族“傩舞”“对歌”、侗族瑶族“对歌”等。苗侗民歌礼语的集体创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集体场合中的即兴创作。有的在劳动中你一句我一句进行创作。有的兴致来了或一人唱众人和;或互相对歌;或众人合唱。二、集体中某个人出题,再由群众编凑内容加工成型。在不断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这种集体性的特点在今天需要集体参与的劳作或文化活动中仍然广泛适用。

原始性  古时,绥宁地域相当闭塞,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羊肠小道。苗侗民族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因而民族民俗的原始性非常深厚,体现在民歌礼语中的内容就更加粗野、露骨、率真。他们或被追杀、或作苦力、或逢喜事,都要将当时的情感、体验、惬意进行宣泄甚至表演,以寻求刺激或精神抚慰。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变异,涵容原始性的古老遗风逐步淘汰。

传承性  苗侗民歌礼语的传承,是同民族传宗接代一样的艺术传承手段。其方式有的是主动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如师传徒;有的是神秘性的如术师传递子;有的是强制性的,如父传子、母传媳、传内不传外等。主要是口耳相传,凭记性死记硬背。少数有文化的人则以书本相传,这种书本少数为古代刻本,多数为民间手抄本。由于苗侗民族文化水平不高,碰上许多生字生词不认识,就以同音字、相形字代替,加上辗转转抄的粗心大意,错别字、错意字词不少,造成以讹传讹、遗害无穷。但这些手抄本如果认真整理修复,至今还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的句、段结构,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段(首),也有二句、三句和五句一段(首)的。有长达百句和千句的长篇。首句、逢双句、末句的末一字押韵。有一首(段)一韵,也有一韵到底。‍

二、散曲与绥宁苗侗民歌、礼语的融合、转化

世界上没有永远一致、完全不变的文化。毫无疑问,散曲应该具有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时代演进的变化能力,使其具有不易消亡的张力和发扬光大的活力。散曲与绥宁苗侗民歌、礼语相碰撞而存在,相融合、转化而发展。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的融合、转化的新散曲,形成了雪峰山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融合  即将原民歌礼语依据散曲曲牌进行改编,形成了新的散曲(其实就包涵了转化的手段)。

(例1)祝寿歌

原歌:

(客唱)

这杯寿酒亮晶晶,双手捧起敬寿星;

寿星饮了这杯酒,喜满乾坤福满门。

(主唱)

多谢你把金言赠,一句金言一寸金。

中你金言添福分,千记情来万谢恩。

散曲:【中吕宫·红绣鞋】

冯子振  小令

东里先生酒兴,南州高士文声,

玉龙嘶断彩鸾鸣。水空秋月冷,

山小暮天青,苏公堤上景。

依散曲新唱:

(客唱)

寿酒壹杯亮晶,捧起祝贺寿星,

双手接来畅快饮。杯中怀日月,

喜气满乾坤,福禄遍门庭。

(主唱)

多谢金言相赠,句句如同金银,

中你金言添福份。酒里桂花香,

千秋记深情,万代谢大恩。

(例2)土地起身歌

原歌:

一年一度正月天,家家户户过新年;

家家户户鞭炮响,老君催我下凡间;

催我下凡无别事,百家门上受香烟。

散曲:【中吕宫·喜春来】

胡祗适  小令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觉睡燕子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依散曲新唱:

一年一度正月天,家家户户过新年,

老君催我下凡间。鞭炮响,唱歌受香烟。

(例3)  土地进财歌

原歌:

一路走来一路行,不觉到了主东门;

主东门前打一望,红纸对联贴成林;

琉璃瓦屋前窗格,里里外外闹腾腾;

土地在外观不尽,来给主东开财门。

散曲:

【中吕宫·尧民歌】

张养浩  小令

人家深似武陵源,烟雾濛濛淡春天。

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

山川,都来坟履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依散曲新唱:

一路走来一路行,不觉到了主东门。

张灯结彩气象新,里里外外闹层层。

主东,风光观不尽,我来为你开财门。

(例4)古民歌—寡妇苦

原歌:

1、桐油点灯灯不明,听我寡妇诉苦情;

眼泪当做潲水倒,几时才得做好人。

2、想起丈夫心就痛,万事不管一场空;

丢下嫩崽和细女,重担如何挑得动。

散曲:【南吕宫·懒画眉】

高濂《玉簪记》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歌愁听四壁蛩,

伤愁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

闲步芳尘数落红。

依散曲新唱:

1、桐油点灯灯不明,听我寡妇诉苦情,

累死累活泪满襟。低头常思叹,

几时才得做好人。

2、想起丈夫心就痛,万事不管一场空,

嫩崽细女哭烘烘。家庭千斤担,

我一人如何挑得动?

(例5)古民歌—后娘毒

原歌:

1、前娘崽来好为难,餐餐吃的红薯干;

过年过节想歇气,后娘吩咐扫猪栏。

2、北风吹起呼呼叫,后娘弟兄火边笑;

我做工来你烤火,我穿单衣你穿袄。

散曲:依【南吕宫·懒画眉】(文同前)

高濂《玉簪记》

依散曲新唱:

1、前娘崽来好为难,餐餐只吃红薯干,

累得腰酸背也弯。过年想歇息,

后娘催我扫猪栏。

2、北风吹起呼呼叫,后娘弟兄火边笑,

我穿单衣你穿袄。世道何公平,

我当牛马你坐轿。

(二)转化  依据散曲内涵,将其意境、风格融于民歌礼语之中,形成新的民歌、礼语,使其更为增色,更能感动人,更体现散曲风采。

(例1)散曲:【黄钟宫·画眉序】  屠隆《昙花记》

胜日好郊游,一带山川错如绣。看霞红楼阁,水绿汀洲。虹梁照、缥渺仙都,鸳瓦映、参差云构。丽人齐斗春风面,家家绣户帘钩。

参散曲新唱:古礼语  木匠赞梁

此梁此梁,生在何方,生在细米山上。根攀三十里,叶子遮太阳,里面装松柏,外面桂花香。此木不是平凡木,而是皇宫桂花香,别人拿来无用处,鲁班拿你做金梁。

(例2)散曲:

【黄钟宫·滴滴金】

袁于令《西楼记》

尊前再把鹅笙灸,吹罢重将羯鼓击。

歌当煞尾声声急,楚江情,安可得,

广陵散失,莫悉子夜何处觅。

才听艳歌,又思那日。

参散曲新唱:

古龙灯歌(落马歌客唱)

锣也停来鼓也停,停锣停鼓听原因;

今夜出门南风大,顺风吹落贵府门。

顺风吹落贵府地,如同进了北京城;

贤亲满门行大礼,接起龙灯进府门。

(例3)散曲:【南吕宫·泣颜回】

沈璟《仪侠记》

我和你对酒共开怀,此景寻常难买。

看琼枝玉树,偏将冻蕊争开。

漫天遍野,平白的、占了人疆和界。

有一日,腊尽春回,被东君,笑杀狂乖。

参散曲新唱:

古咏酒色财气

1、台上无酒不成席,世间无色人间稀;

人不为财谁早起,人若无气被人欺。

2、色作船头气作梢,中间财酒两相交;

劝君休在船上坐,四面皆是杀命刀。

3、饮酒不醉人品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非份之财君莫取,有气则忍祸自消。

(例4)散曲【小石调·锦后柏】

洪昇《长生殿》

缥缈中,簇仙姿、宛曾觇,

听彻清音意厌厌。

数琳琅琬琰,数琳琅琬琰,一字字,

偷将凤鞋轻点,按宫商、掐记指儿尖。

晕羞脸,枉自许舞骄歌艳,

比着这钧天雅奏多是歉。

参散曲  古情歌

1、情妹门前一条沟,如今荒了十八秋;

不见牛羊来吃草,只见和尚来洗头。

2、情妹门前一口塘,塘边青草嫩央央;

一条粗蛇冲下去,只见塘边冒白浆。

3、情妹门前一丘田,如今荒了十八年;

我把犁头插进去,掀开两块肉巴团。

(例5)散曲【仙吕宫·甘州歌】

高明《琵琶记》

衷肠闷损,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

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高堂已添双鬓雪,客路空瞻一片云。

途中味,客里身,争如流水,蘸闻柴门。

休回首,欲断魂,数声啼鸟不堪闻。

参散曲  古民歌——长工苦

1、饿死不当长工佬,三餐稀饭吃不饱;

财主监工心肠黑,半夜他喊天亮了。

2、日头刚出望落山,我做长工好为难;

三餐吃的霉米饭,工夫压得腰背弯。

3、长工累得喊皇天,粪箕耙头不离肩;

拿起烟筒吸口烟,两个水桶在身边。

4、我帮长工好可怜,天晴落雨去挑盐;

过年结账赔了款,卖了扁担回过年。

(三)发展  即创新。依散曲曲牌结合当今时代、重大活动、日常生活进行创作,生动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

例1【中吕·阳春曲】

萧博文《盼知音》

每天都把知音盼,不见容颜总未安。

朝思暮想梦难圆。相隔远,遗恨万重山。

例2【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萧博文《山水情》

【雁儿落】山青水也清,水与山相映。

山贮水泽汪,水背润山方胜。

【得胜令】水绕涧山行,山峦水长萦。

水化山岚雾,山欢水复逢。

多情,水爱山无境。缘分,山和水共恒。

例3【双调·折桂令】

萧博文《题国庆大阅兵》

天安门虎跃龙腾。

十万雄兵,大展雄风。

仪仗三军,演练堪精,威武京城。

看平地方队纵横,望长空搏击群鹰。

钢铁之师,卫国之英,谁敢争锋?

例4【越调·寨儿令】

萧博文《苗女出嫁》

夜深深,月儿明,谁家送来哭嫁声?

闺女将行,慈母心疼,一句句诉衷情。

恰莺雏娇韵啼鸣,似鹧鸪轻语叮咛,

共把离娘酒,难舍泪花盈。

听,唢呐近芳庭。

例5【双调·大德歌】

萧博文《红岩洪灾》

县绥宁,遇奇情,北片洪灾南片晴。

重灾落在红岩镇,境凄惨举世惊。

抗洪抢险风雷劲,万众志成城。

例6【南吕·楚江秋】

萧博文《锄园》

烈日高悬,酷暑炎炎。

七旬老汉背朝天。

手舞锄头粗气儿喘,汗如雨下润园田。

例7【双调·行香子】

杨华友《父恩》

我父年高,利斧锋刀。

自少时跟定师学,一肩日月,

千里奔跑,走长沙、行武汉、闯余姚。

【庆宣和】兄妹三家修屋阁,老父全包。

漂亮楼房又坚牢,最好!最好!

【清江引】记得那年修正屋,老父操心到,

出资千万金,亲手把房造,质量上乘谁不晓!

【锦上花】大妹要修房,家无木料,

急坏了爹爹,又把担子挑。备料青山,

刀飞斧斫。那管山高,路途渺渺。

【碧玉箫】小妹破屋冷风嚣,天天梦新巢。

家境贫寒,缺木少金钞。

老爹心里晓,只好又将存款掏。

费尽了心多地跑,买料回家造。

瞧!一座新楼妙。

【收尾】父亲恩大如苍昊,美情操为儿率表。

心惭愧隆恩未报隔阴阳,但愿得菩萨天堂佑他好。‍

三、散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散曲,作为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文坛艺苑的国学奇葩,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已无必要再死守诗庄词媚曲俗的界限和禁区,诗词在语言上向曲靠近。曲俗,大量采用口语俗语、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最能接近广大民众,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它不仅是基础文化,而是大众文化。对这种文化,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由不继承、和弘扬,而且应让它走向社会,深入群众,不能是文人孤芳自赏,自鸣得意的宠物,让它成为大众启迪心灵,以曲化人的工具,尤其我县最近被授予“湖南省散曲子乡”光荣称号,应该乘这一般强大动力,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成立机构,研究散曲

县里已成立了“潇湘散曲社雪峰分社”(含周边县会员),有了机构,有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为了使散曲能在全县得到普及和推广,必须在全县乡镇、村、社区、机关、学校等都建立分支机构,以便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会员和民众参与散曲的学习和运用。这些机构应首先将挖掘、整理我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重点,特别是古代的口碑和文字资料,有的可归类入档,有的还应该整理出书。定期开好各种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及时报送上级相关部门、机构。

(二)编写教材,传播散曲

重点抓好会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牢固掌握散曲基本知识,创作手法。县散曲分社应结合绥宁实际和大多数会员文化水平,编写一本《散曲文化概论》或《散曲文化知识》的通俗读本,既是专业知识教材又是工具书,可使会员在散曲创作、鉴赏、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专家讲学,提升散曲

为调动会员们学习散曲文化的热情、丰富散曲知识、提高散曲写作水平。县散曲分社应定期(季度或半年一次)邀请中国散曲工委,潇湘散曲社和省市诗词协会的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授课,切实提升我县会员的散曲创作热情和作品水平。

(四)组织创作,推广散曲

为使散曲得到有力推广,创作是关键。一是散曲分社应继续开展采风活动,集中组织会员进行创作;二是根据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基层、民间节庆活动组织会员业余进行创作;三是举办创作比赛、设奖奖励,激发会员的创作积极性。

(五)建设长廊,展示散曲

为推广散曲文化,使散曲文化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分社和乡镇、村、社区、机关、学校应在人口集中区建设一个“散曲文化展示墙”,百米长廊、百首或千首散曲,点点墨香满廊,聚古今文明之菁。

(六)开展活动,活用散曲

分社和基层机构在各种节庆、假期组织会员举办丰富多彩的散曲活动,如送散曲楹联中堂、各类散曲展、散曲大赛,充分展现散曲的价值和艺术魅力。县分社将其中优秀散曲向各类媒体推荐,并每年(至少2年)出一本《绥宁散曲作品选》,使小散曲具有大气魄、新作为。

2018年10月16日‍

本期图片为绥宁水风光

杨进汉拍摄

本文作者 · 陈明才

陈明才,苗族,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人,大专文化,曾任村干部40多年,其中任支部书记18年,省、市、县诗词协会会员,潇湘散曲社雪峰分社社员,邵阳市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十大藏书家,著有湖南省第一部乡志《党坪苗族乡志》,在中央、省、市、县级报刊发表章1000余篇。

本公众号平台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